有一天,小军的妈妈去接小军放学的时候,发现小军的额头,有几块轻微擦伤。军妈询问得知,原来小军与同学壮壮在体育课的自由活动中发生矛盾,最后小军被其推倒在地,额头擦伤所致。
关于孩子与同学发生矛盾到底该怎么办?这个问题也成为了大多家长们交流的必谈点。
最后经过调查归类总结,家长的行为大多分为以下两派:
01
家长鼓励孩子忍
有相当一部分的家长,会鼓励孩子忍,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胸怀对之,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鼓励与引导原谅对方。
这样的引导教育对孩子好吗?
从孩子心理角度来分析:首先孩子会觉得自己,也是错误的一方;其次,这样的一忍再忍,极易导致孩子,丧失身体界限意识;最后,变成不懂得自我保护的孩子,甚至成为任人欺负的孩子,最终成为懦弱的孩子。
02
家长让孩子打回去
还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会鼓励孩子要勇敢还回去。要懂得保护自己,不受欺负,要让对方明白自己的界限与心理底线,树立威望意识。
这样的引导教育就对了吗?
继续从孩子的心理角度来分析:首先,成就孩子,我是强者思想;
其次,孩子会按照家长说的去硬打,但这时候孩子的内心是害怕的,是没有安全感的,更是没有力量的。
但这时孩子内心有一种声音“打回去”,所以,如果按体力资本,孩子打赢了,那么他就容易会成为一种暴力的倾向者,因为有了这个成功体验以后,就极易变成习惯性的体验;
如果输了,那么孩子内心是最复杂的,会觉得我就是弱的、我就是差的、我就是能力不足的孩子,自卑深深的扎进孩子的内心,这样的孩子易成懦夫。
那到底要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先倾听孩子的声音,理解孩子,同理孩子;
如:柔和的语言与小军进行交流,理解小军的心情,共情孩子,并给孩子拿一些吃的或者喝的,慢慢再去了解冲突的过程。
注意不要勉强,如果孩子不愿意说,就先放一边,等孩子情绪处理结束,再进行友好的交流。
其次,了解孩子的需求,即孩子需要父母什么样的帮助;
如:妈妈爱你,妈妈非常的同情你(拥抱或者爱的合适表达行为),你需要得到妈妈什么帮助呢?
因为孩子的内心是哀伤与愤怒的,这时候急需要父母的陪伴与关爱,让孩子内心得以平抚,从而孩子自己会生决策,去处理与面对,家长就是去倾听分享。
所以,得以安抚的小军,当负面情绪逝去以后,也可能需要父母与老师的沟通,也可能会自己去做决定来处理,更可能会选择原谅对方这次……等等。
总之,会自己去做决定,父母足够的去尊重与支持、鼓励,而且这样孩子的界限意识会越来越清晰。
最后,最重要的核心就是,让孩子感觉到,家就是孩子的避风港湾。
一位有温度的宝妈,儿童心理学教育者,专注于儿童心理成长,性格培养,家庭教育,擅长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育儿实践中,分享儿童心理学教育经验。点击关注,一起成为最懂孩子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