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结婚那年,公婆把用来买婚房的钱,一口气拿去在农村盖起了小院。
这么多年,我对此耿耿于怀。尤其在有孩子以后。
之前,我和队友在外地上班,租房住。两个人的生活,两个人的工资,好像有没有房子都不碍事。
后来孩子出生,长大。考虑到上学问题,我们带他回了老家。
你说在外地租房住,怎么回老家还租房?心里开始拧成一根筋。
在老家的日子里,这跟筋从没顺过。
孩子大了,上串下跳,这涂那画。如果是自己房子,把屋顶掀翻都没事。但现在住的是别人房子啊!
墙面划了,赔钱;
电视坏了,赔钱;
抽屉拆了,赔钱~
我觉得这钱花的太冤枉,如果是自己房子,早没这么多事儿了。
为此,我不许孩子释放自己,我跟队友吵架,我暗自恨着公婆。
我心里的不甘全表露在脸上。
我妈看到了,安慰我“别气了,人家老两口的钱怎么花自己说了算。再说现在把老家翻盖好了,以后人家回去住,也不碍你们事儿,再以后,不也还是你们的嘛。”
我不听。
眼前都过不好,拿什么谈以后。
我继续较劲儿。
直到听樊登讲到一句话:你觉不觉得他们已经尽力了?
碰巧那段时间在大量读书,学着做自己与家庭的课题分离。听到这句,戳到我了。
《过犹不及》讲到,父母和孩子之间要有界限。
父母要做的,不是一味贴补孩子,而是帮助孩子成长。
倘若公婆无底线的贴补我们,我和队友就会觉得有人可依,从而不去努力奋斗,这样自然难以快速成熟,负担起我们该承担的责任。
当然,公婆未必想的有这么深刻,他们只是无心插柳,促成了我的觉悟。
但根据他们的经历和教育,他们所做的一切,的确尽力了。
给儿子娶媳妇,盖新房,这是他们一生中的大事。
而且是为了下一辈,没有私心。
如此,我还有什么好较劲儿的呢?
公婆他们的任务已经完成,我不能把自己的欲望转嫁给他们来满足。
孩子是我的孩子,养育他,想给他更好的生活,是我和队友的责任。
当我这样想通时,不怨了,也不恨了。
我们开始努力工作,为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如今,马上面临孩子升学问题,队友又提出了买房话题。
我们划算一下,好的买不起,买得起的看不上,又开始发愁。
再又一次讨论过后,我说,“愁啥呢,合适就买,不合适就算了,有多大本事吃多大饭。总不能为个房子,不吃不喝地把人愁死吧”。
队友惊讶于我的变化,“这还是执着于买房的你吗?”
是啊,我变了,不在执着了。
因为我发现,没有什么是必须。
一家三口,幸福健康,足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