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县(含恩县)风俗篇---春节祭祀
山东自古为“礼仪之邦”,祭祀先贤与祖先的活动,都是深入骨髓的文化,过年都是行大礼---磕头,以视对祖先及长辈的尊重,膝盖跪下时,就是对家族文化的传承与认可。在春节期间最大祭祀礼节就是“请祖先”回家过年,俗称“请爷爷奶”。这个过程在山东各地在请送时间可能有稍微差别,但整个流传几乎一样,因为这个样板都源于古代王朝在曲阜“祭孔大典”,后在各个县城内文庙的“祭孔”典章,最后百姓深感教化,在“家国同构”思想下,也开始有样学样把这种流程用于在春节祭祀祖先的活动之中。可以说山东春节时间祭祀祖先的活动,就是简化版的“祀典”流程。
先看国家“祭孔大典”整个章节,共分六步,依次进行:
首先:迎神,奏《昭平”之章》(无物),大哉:孔子先觉先知、與天地参万世之师,祥征麟绂,韵答金丝,日月既揭,乾坤清夷。
其二:初献,奏《宣平之章》(有舞) 予怀明德,玉振金声。生民未有,展也大成。俎豆千古,春秋上丁。清酒既载,其香始升。
其三:亚献,乐奏《秩平之章》(有舞),式礼莫愆,升堂再献,响协鼖镛,诚孚罍甗,肃肃雍雍,誉髦斯彦,礼陶乐淑,相观而善。
其四:终献,乐奏《叙平之章》(无舞),自古在昔,先民有作,皮弁祭菜,于论思乐。惟天牖民,惟圣时若。彝伦攸叙,至今木铎。
其五:撤馔(亦谢神),乐奏《懿平之章》,先师有言,祭则受福。四海黉宫,畴敢不肃。礼成告彻,毋疏毋渎。乐所自生,中原有菽。
最后:送神,乐奏《德平之章》(无舞),凫泽峨峨,洙泗洋洋,景行行止,流泽无疆。聿昭祀事,祀事孔明,化我蒸民,育我胶痒。
这是“祭孔大典”六步,有奏乐有伴舞,以彰显祭祀之隆重,祭祀之尊严,感念“万世之师”,遵化教人,以开民德。
在“家国同构”推动下,平原县家乡春节祭祀活动,其实也是完全按这“六步”进行。
首先是“迎神”,民间称“请祖先”,俗称“请爷爷奶”。都是:感念祖先,请祖先回家一起过年,一路上鞭炮齐鸣的去坟茔。可能不同地方在去“请”的时间有不同,有腊月三十中午“请的”,有下午“请的”,我们平原县本地主流还是年三十傍晚前去“请”(这也符合阴间晚上才是一天开始),坟头上烧纸后点着长香,带回到家,此时也正好是万家灯火之时。
其二是“初献”,在“请”回祖先到家前,“家堂”牌位早就挂在堂屋正中。家族男丁把从坟头“请”回的长香插入香炉内,此时供桌上早已经摆好:四样点心、水果、糖果等(此事由家里女人在家里完成),供桌两边的红蜡烛点着(新丧之家用白蜡烛)。
其三是“亚献”,民间也称“上供品”。各家会把准备好八种或十种家里最丰盛的食品,摆在供桌之上。如大家族在一起供奉“祖先”,就在“家堂”牌位前,左右再加一个供桌,不然都供品摆不开,我的家族就是放三张供桌。民间最基本几样“供品”不可缺少,如:公鸡、鲤鱼、方肉、年糕、馒头、炸丸子(或炸藕合),它们各有其寓意,还有其它都可以搭配。年三十除夕饭,可能各有不同,主食或下水饺,或烙韭菜合子(俗称和“huo”子),但各家各户都回把“第一”份做好,送到祭祀供桌上,再烧一叠纸钱,以表示虔诚之心。我们家年三十是烙和子,两个大大单饼,中间夹素馅子,一个单饼“和”在另一个有馅子单饼上,四周压紧,放大锅过烙熟,寓意:除夕夜天地合一,平安素静,一家人和和美美。
其四是“终献”。“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春节过去最重要环节是“守岁”,现在是看着“春晚”来守岁,也有几人喝着小酒。五更过后,各家各户动手开始下初一饺子,第一份“水饺”,也是先供奉至家堂供桌之上,有放三碗、也有放四碗,焚烧纸钱,重新上香,同时放一份在院子内,以“敬畏天地”之恩。这些结束后,大家才开始动筷子吃新年饺子。后面事就是各家去家堂前“拜年”,外人也来家里“家堂”前拜年,新年活动进入高潮。
其五是“撤馔”(亦谢神),民间俗称“撤供”,这是在初一下午傍晚时分,各家供奉在“家堂”供桌上供品可以撤回(饺子除外),这时供桌上仅有点心、水果、水饺、糖果等。
最后是“送神”。年初二天未亮,各家先起床下“水饺”,第一份呈献到“家堂”,焚烧纸钱,点着长香,送“祖先”回去,一路很安静,到坟地把长香放到各个坟头,烧纸钱作祭祀拜别,最后放烟花鞭炮。(关于“送神”时间,因各个地方风俗不同,“送神”时间也有不同,有初二晚上送,有初三送,如阳谷风俗是正月十六才“送神”)这个春节祭祀算是结束。所以“春节”是古代最隆重祭祀活动。
“家是最小国 国是千万家”。我们家乡春节祭祀活动整个流程,就是缩小版国家“祭祀大典”。形成这种现象深层原因,主要有二个:
其一: “家国共构,内外相推”。为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推崇,为维护思想统一,极度推崇“祭孔”,在祭祀流程不但隆重,还全国推广,民间也积极参加。在家国一体化思想下,祭祖祭祀也就成为简化版的“祭祀典礼”。齐鲁大地影响最深,以“忠孝”闻天下,春节就是最好体现,这是内因。
其二,“共同御敌,荣辱与共”。在明清以来及民国时代,官匪横行,兵乱频发。特别是在北方“山河四省”之地,民间只能以一村或几个村力量才能“自保”,以一家或一族的,很难独善其身。这就在村庄内不分姓氏,一起修筑村围、村寨,围圩。“筑坚圩、筹守御”,共同御敌。外敌退去,大家一起庆祝,而在春节时也顺理一起庆祝,磕头拜年也就不限于本家族长辈,而一个村或几个村长者。大家可能听过或见到文献记载:南方客家人与本地人常发生大规模械斗,甚至同村不同姓氏族群为了水源地也常发大规模械斗,这点在北方就很难看到。这不是说北方民间没有土地矛盾,但更主要矛盾是自然灾害、土匪奸虏、兵痞横行。前面民间矛盾是可以民间调节,后面矛盾是命运攸关的大事,所以村里形成“荣辱与共”共识。民间祭祀都学“样板”流传,也证明思想文化的认同,即同源不同姓。
“饮水思源,追根朔祖”,祭祀祖先是华夏民族血脉内文化基因,几千来香火相传不曾间断,在春节这个重要节日,大家在享受国泰民安之时,更不能忘却父辈们在建国初期艰苦付出,“请”他们也回家共同享受,这些看似平常祭品,在他们当年都是奢望,春节能吃上一碗带肉水饺,他们可能回忆一整年或更久。
在“家堂”供桌前,磕下去的是膝盖,流入地是血脉的传承;粘在膝盖的是土,附加地是对家族文化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