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禁忌
正月里,各种禁忌较多。首先忌讳的是说了不吉利的话, 所谓“祸从口出”。一是不能出现“鬼”“穷”“杀”“死”“病”“败”“倒”“破”这些不吉利字眼, 全家一年都要走背运;二是要学会委婉说话, 或者说代用词。如果长辈给晚辈添饭加菜,若吃饱了不想要,不能说“不要”,而是说“有了”;如果个别茶果吃完了,要说“吃兴了”,而不是直接说“没有了”。如煮饺子时饺皮破了, 说“饺皮挣开了”;三是要学会及时补救。如果一不留神说(做)错了, 则要赶紧说句讨喜的话。最典型的是将碗打碎了,要赶紧高声说“碎碎平安(岁岁平安)”,就可以化凶为吉了。
其次是,行动上有禁忌。年夜饭就餐前,先要准备供品祭祀祖先。请祖灵之前,家庭成员和物品必须齐全,否则就是说人不团圆、财不完整。祖灵请回来之后,供桌两旁的座位,任何人不得占用,意为不能与祖先争座位;不得吵闹,更不准骂人,否则就是对祖先不尊敬;不得把喝剩的茶水泼在地上,以免混淆了浇奠与泼水;祭祖时,不得高呼小孩的名字,以免大门外无主鬼魂听到后,对其不利。正式进餐时,非常忌讳别人来打扰的,特别忌讳有人来串门,因为这叫“踩年饭”,会使全家人不得安宁。
吃完年夜饭后,有除夕守岁的风俗,这时也有一些守岁的禁忌需要遵守。如禁忌大声喧哗,以免惊醒恶魔;禁忌照镜子,以免见“恶魔”;禁忌将灯油泼地,倘若油味冲淡了酒味,“恶魔”便会醒来,导致祸害接踵而至。
还有,正月初一早晨起床后不能扫地,扫地会招来众多的虫子。还有认为初一扫地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大人不能打骂孩子,会让孩子一年不开心、不顺当;正月初一水火不出门,这是一家财运的象征;正月初一忌打碎碟子碗茶杯酒具;初一不能睡懒觉,“初一懒,懒一年”。“初一动了刀和剪,口舌是非全难免”。“初一动了针钱,挑了龙筋长针眼(生下的小孩,眼睛如同针眼一样小)”。“初一借了别人的钱,一年四季靠外援;初一借给别人钱,财产外流整一年”。大年初一已出嫁的女儿不可以回娘家。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会把娘家吃穷。初一、初二忌洗衣。水有水神,水神的生日在初一初二,因此这两天不能洗衣服。
正月十三杨公忌日,忌出门。这其中缘由有多种版本,世传为唐代风水宗师杨筠松所订定。这十三个“忌日”分别是正月十三、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三、七月初一、七月廿九、八月廿七、九月廿五、十月廿三、十一月廿一、十二月十九。“杨公十三忌”自古以来即受到玄空家的重视,在玄空家的眼里,这十三个日子决不能被选来做为开张、动工、嫁娶、签订合同等等。不过,在乾县,一般来说,人们比较注重正月十三这一天,也许是孤陋寡闻不知道其他的日子;也许是正月人农活不忙,所以能做到。其他时间农活忙起来就没有个完了,忙起来就顾不了那么多了。其中还一种版本为纪念宋代的抗辽名将杨家将一家的。老令公一直打胜仗,可总有几天老打败仗,后来总结出杨公忌日不能打仗。传到民间,这几天不能办大事,不能走亲戚....
正月里,无论是男女老少都不能理发,民间有谚云:“正月不剃头,剃头死他舅”。查满清朝《礼书》书中记载说,正月理发原意为“思旧”后传成了“死舅”。正月不理发的说法最早却源于唐朝,唐人称理发为‘消耳’唐朝有一种武器名曰‘金钺’是唐朝用来为十恶不赦的犯人执行死刑,砍头时用的砍刀,而正月在唐朝则称为‘金月’正月理发和起来就是‘金钺消耳’,就是上法场砍头的意思!!
其实在乾县,对于广大妇女而言还有一种重要的禁忌——忌不当,“不当”即指行为的不当,是不应该或不适当的意思。比如说某日要忌针(不能做针线活儿),扎针会害眼;某日不能洗衣服。有些人说这是懒婆娘为偷懒自己编出来的,还说“馋汉子盼过年,懒婆娘盼正月”。其实这话对也不对。
笔者以前看到一个说法,说这个“忌不当”是从宫里传出来的。因为春节期间,皇帝会有大量的祭祀活动要参加,衣服经常弄脏弄破。衣服破了要宫女们补,脏了要宫女们洗,而且还要赶时间要完工。过去的洗衣服、补衣服可不像现在这样简单,那是很麻烦的。工作量大,宫女们不睡觉也要完工;但是遇上阴雨天,衣服洗了不睡觉也不一定让衣服变干。但是皇帝不管天阴下雨这些事情,到时间没有洗好衣服,那宫女们可就惨了,打骂是小事,杀头也是有可能的。在这时候有一个宫女就壮着胆子寻求公公帮忙。公公也是个好心肠,就联合掌管占卜祭祀的官员编出这样一个一个瞎话。
其实,对于广大的妇女而言,她们一生都是非常辛苦的,她们除了要照顾家里老少的衣食住行,有时候还要和男人们一起下地干活,所以她们也太辛苦了。这个不当可以使她们稍微歇口气。
每到忌针日,女人们都放下手里的针线活,悄悄告诉女儿们:今儿忌针,不敢缝。为了求吉祥祈平安,妈妈们不仅要身教,还要极尽所能地把知道的有关忌讳的传说故事讲给女儿们听。这使得整天跟着妈妈学针线活儿的女儿们守忌讳,更期盼忌针日放下手里的针线活儿空着手串串门儿,聊聊天儿,玩往自己想玩的。
从正月初一至二月二,忌针的日子有十六天。不忌针的日子也有十六天,且大都是相互间隔着,仿佛整个正月都是串在针线上似的,今儿该缝,明儿不该缝,后儿又必须好好地缝。而串在针线上的这些日后面的传说故事,又是女孩们究根问底、津津乐道的趣事。
所以,实际上,排除一些迷信的成分,“忌不当”是一种以风俗习惯作为外壳,来强迫妇女们进行休息休整,劳逸结合的手段。是一种保护妇女儿童的较有约束的习惯形式,是一种人类自我调节,优化类种的观念行为方式。
除夕是辞旧迎新的时候,尤其是惧怕疫病与恶鬼。因此,人们的除夕禁忌,是源于传统对年的特殊认识。除夕的禁忌极多,也极其重要,集中地体现了人们趋吉避凶、祈求平安、祈盼幸福的心理要求。我们不能单纯的认为这是一种封建迷信,尤其是这些吉利话是民俗的“除夕功课”,大人要教孩子说,否则新年会不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