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茶叶博览会上,认识了一位特别有趣的朋友,他喜欢跨界工作,有自己的茶室,喜欢谈经论道,他还谈吐风趣,见解高深。
我们以茶为基点,上升到生活方面的探讨,到最后他告诉我,在机缘巧合下已皈依佛门。
在佛学的话题上我们交谈甚欢。一说到佛学,首先想到佛陀,佛陀当年是王子,抛弃了身份和地位,到各个宗教和学派里学习、修炼,又到深山老林里过苦行生活,终于在菩提树下睹明星而悟道。
他的原创性观点是: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瞬息万变的,不由自主的,受因果律支配的聚合体。
一旦理解了这个观点,我对很多佛教的理论、戒律、修行方法都清晰起来。
拿唐代禅宗高僧青原行思曾提出参禅的三境界做比方。
先从社会意义上来理解这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人之最初,比如年少之时,心思是简单的,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别人说什么就相信什么。这样看社会就是粗糙的,表面的。
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人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
这时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怀疑的,警惕的,复杂的。
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那些保持住本心、做得到忍耐的人,等他看得够了,经得多了,悟得深了,终于有一天豁然顿悟。这个时候他就不会再与人计较,只是做自己,过去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
当领悟佛陀观点过后,对这三境界的理解又增加了一个有深意的维度。
既然佛陀说万事万物都是瞬息万变的,不由自主的聚合体,我们眼里呈现出来的山还是山本身吗?那只是花草,树木,杂石等临时的聚合体,并且把时间的维度再加入进去,就会发现一会倒两颗树,一会滑落几块石头,山就这样瞬息万变着。
石头在我们眼里是固定不变的,那是因为我们参照的是生命周期。可是我们把时间的维度拉长,几万,十几万年过后,石头照样被风化。这样也就不难理解金刚经里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回到茶叶博览会现场,交流中我在这位朋友身上看见了“空”,在尘世中的出世态度,我认为大师才能有这样的心境,大隐隐于市,自己最佩服的熊逸老师也是如此,熊逸老师讲完佛学课过后说:“你记不很牢,其实也没有关系。你大可以得意而忘形,就像《倚天屠龙记》里的张无忌向张三丰学太极拳那样,“忘记”非但不是坏事,反而是必要的。有些经历,即便你忘记了全部,你也会因此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