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句话很火:如果下雨天,你没有伞,那唯一能做的就是拼命奔跑。
记得高考完,回到家中,已经离家两个月有余,成绩下来后,一个人去报志愿,因为身为农民的父母不懂得报志愿里面的弯弯绕绕,所以只有自己上,我和一个同我一样的女生朋友,在学校附近的网吧里熬了一夜,周围是云烟雾饶的打游戏的声音,而我们俩对着自己的成绩单,一个个的排查学校,一个个的查找历年录取分数,手边摆放着的,除了两个空泡面盒子,还有一摞记录的满满当当的笔记,她分数比我高几分,报考的学校分数段也相差无几,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把当时认为是人生最为重要的是完成了。
录取通知书下来,我去了西北的一个小城,三线以外的城市,她去了沿海地区的一个小城,从此西北望东南,在各自的命运轨迹上越走越远。
到了大三的下学期,两个人约定考研,上大学这件事,对我们各自的父母来讲,已经是天大的突破,而上研究生究竟有什么效果,他们不知道,也无从知道,一没有知道的路径,二即便知道了与自己的生活也看似没有半点的关联,而我们在外面的不断成长和打拼,逐渐在扩大父母辈的认知边界,我从来不怪他们,因为我知道,他们已经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到了极致,我没有理由再埋怨。原生家庭如此,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
所以,我从来不相信所谓的原生家庭决定论,人的边界,不能由一些理论限定,人活着本身,就有无限可能。
所以决定考研,我是仅仅通知了自己的父母一下,好在他们不干涉我的自由,而是我做的任何决定,他们都会全力的支持。所以和学校的小伙伴结盟,去找辅导机构,帮助辅导机构宣传发传单,以此来减免考研辅导学费,减免学费的代价之一是,如果有一天考上了,要免费被他们宣传(我听说我毕业后,这家辅导机构把我的讯息宣传了许久),有些时候,当你想拥有什么东西时,必然需要你拥有的东西去换,在学费不宽裕的情况下,我只能拿我的时间和未来的出路做赌注,从而获得免费培训的机会,这样做,主要还是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如此熬了数月有余,直到从考研考场出来,坐上回学校的车上,一直处于低烧状态的我,喉咙沙哑,头脑晕乎乎的,才想起要去医院看一看,走进医院就被医生留下输液。
但输液归输液,那一刻身心前所未有的放松,终于考试完了,未来路怎么走,该往哪里走,算是有了一个基本的定向,于是放心输液,放心在医院床上睡下。
当一个人把心事放下,仿佛全世界都与自己无关。即便是成长中遇见的所有的痛,那一刻也统统放在一边。
其后的生活充实而顺利,准备着毕业论文,准备着复试复习,最终走进了目标中的学校,一路还算顺风顺水,以为人生就这样有了定向,才发现每一个阶段都是自己选择路口,而每一个选择的叠加,都会是决定自己前进的影响因素。可以这样讲,毕业后走出学校,遇到的坎坷比在学校要多得多,而所有的坎儿,都需要自己咬牙走过。
很多深夜梦回,都希望有那么一位人生导师,出现在面前,为我指点迷津,指明前路,但成长中千百回可怕的考试经历,已经深深植根在脑海之中,梦境中所出现的,不是指路人,而是一次又一次的返回初中和高中考场,一次次的在冷汗中惊醒。逼近而立之年时,在成长和工作上,父母再不能给出一些建议时,便使出了他们所具有的杀手锏:作为女孩子,不要活的那么累,赶紧找一个人嫁了吧。
当孩子成长后的认知超过自己的父母时,能够化解双方矛盾的,不是争吵,妥协是一种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最重要的是想方设法的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眼界开阔的人不纠结,眼界开阔的人不会为眼前得失伤心难过,由此可见作为父母,成长也是一辈子的事儿。如果不能和父母和谐相处,作为孩子的你,结局会很惨。
在读到《态度》这本书时,我才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可以是无限大。作者吴军是硅谷工程师,也是一个投资人,在完成日常工作的同时,他还兼顾着自己两个女儿的成长,目前大女儿已经开始读大学开始实习,小女儿是十几岁的年龄,因为工作忙,所以他常常以Email的方式给两个女儿写信,而这本书,就是吴军老师持续数年写就的40封信的合集。
若说世间最无私的感情,就是父母对子女的感情,在亲情之外,父母对子女倾注的爱是无限且无价的。但父母子女之间,爱也是千差万别。虽说爱不是占用,但有的父母之爱,因为眼界境界的不同,会借着爱的名义,给孩子带上沉重的枷锁。少有父母会有时间和精力去给子女讲时间管理,讲情绪管理,讲恋爱管理等人生必备的一些技能,而多数的技能是孩子在成长中的自我摸索。
所以这本书的最独特之处,在于身为父亲的吴军老师,以开阔的眼光对女儿成长中的劝诫,没有命令式,没有咆哮式,更没有谩骂式,永远以理服人,指导女儿走好前路。
利用一晚上时间读完这本书后,我在朋友前发了一个状态,建议家里有孩子的人都去读一读这本书,原因是啥?让每一个人成为视野开阔的父母,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导师。
再有,如果我二十几岁读过这本书,或许就可以改变我的整个生命,还好,现在遇见也不晚,足可以对我的视界产生极大的触动,也可以给那么在个体成长过程中摸索的小伙伴们些许光芒,照亮你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