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
你家父母是几省省长这个话题,是倪萍打开的。
前几天,她说了这样一件事。
有位网友回复,我同事给她父母起了一个外号,“三省省长”,省水省电省燃气。
她每次回家,都要另给父母几百块,你们别老看着我怎么用水用电用气好不好?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观念扭转,本以为这种事只发生在70父母之前,但看来并不是这么回事。
这好像也跟有钱没钱无关。
至少不是绝对有关。
这个话题很接地气,看样子触动了很多人,于是以空调、水电费为中心,一下子就涌来许许多多相关小故事。
我一年前给我妈装的空调,到现在才用了不到48小时,说费电。
我一年前给父母买的双门冰箱,到现在还没有拆封,说以前的还好用。
不知道今年过年能不能拆开。
我姑父病了,两个儿子都在外地,回不来,就给雇了一个护工。
哪知道姑姑火了,嫌儿子乱花钱,非要自己照顾。
她身体也不好,两个儿子担心她吃不消,还得为她揪心。
每年回家那几天,都想开空调让父母暖和暖和,但我妈立马不高兴。
赶紧关了,你那空调简直是喝电,开一次,够我们用一年。
带父母出去旅游,买什么父亲都得问多少钱。
你如果告诉他海鲜面20元一份,老爷子一定会使性子不吃。
据说我家电表老父亲要一天看一遍,弄得我大哥都不敢开空调了。
我父母没有退休金,就靠以前攒下的家底生活,给生活费不要,给他们买点好吃好喝的,也没少挨说。
前几天给他们交了一千电费,转头就给我藏枕头底下了。
我快40的人了,没感觉到一点成就感。
……
居然那么多家庭的空调都是摆设样子货,而这些事很多父母都承认。
一位老人说:
这是真事!
女儿在香港天冷天热总要叮嘱我们开空调,说花不了几个钱,何况水电费还是她交,但我们就是舍不得。
没办法,骨子里就这样。
还有一位老人感叹:
饮水机的灯亮着,我老伴都要立刻关掉,本以为就我老伴这样,没想到这么普遍。
可是我们的这些省长大人,却又有另一种状态。
他们对自己抠门得要命,但给孙子花几千块买玩具,却一点都不心疼。
每次孩子们要回来,空调早早就打开,等孩子们一走,空调立刻就关。
你跟他们坐动车,买一等座,他们一定嫌浪费,说二个小时没必要花冤枉钱。
可是等他们要带着孙子回老家了,就非得改签一等座。
每次过年回家,父母总要把我的被褥提前拿出去晾晒,怕晒不好,还要连晒好几天。
他们自己不怕冷,怕我冷,总要灌二个热水袋放我被窝里,头一个,脚一个。
每次过年回家,我妈都会一次次到村口迎,到了没,到了没,到了,就让吃这吃那。
可是等她生病的时候,就忘了还有亲闺女了,总是不让知道。
给父母装空调,坚决不让,但一说孩子回家夏天嫌热冬天嫌冷,他们立马就同意。
趁机每个屋装一个,他们很生气,买一个装你们那屋就行了,其他的退掉!
只好骗他们,实际就买了一台,人家是买一送一,另一台是抽奖抽的。
装,好歹是装上了,可就是不用,没办法,又只好让孩子暑寒假回老家住,天天赖在爷爷奶奶卧室里。
时间一长,他们这才习惯,不那么心疼水电费了。
……
有位网友提起这些往事很伤感:
我父母都有退休金,可就是那么省。
每次换季给他们买衣服,总要责怪,得劝着哄着才能穿。
妈妈去年去世,给我们兄妹留下一大笔钱,每到上坟我就忍不住哭,你说你细着就为留给我们。
— 02 —
我们的父母,大都是从苦日子中走过来的,他们已经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
中国式父母,一生都幸福着孩子的幸福,他们想到自己的时候总是很少。
他们有钱没钱不舍得花,不只是因为多年养成的生活习惯,心疼钱,不会享受,想把最好的留给孩子,还因为他们骨子里有一种观念:
我好不好没关系,孩子好就行,再苦再累,不能累孩子。
他们就因此看不到、不在乎,自己一生的不易,只看到,并在乎,孩子们在外打拼的不易,不敢奢侈,不肯奢侈。
可怜天下父母心,他们虽然总是会让我们感觉到有一点“瞧不上”,但也总是那么令人尊敬、感动、心疼、想念。
中国是一个家庭伦理观念很重,特别讲孝道的国家,一代代父母基本都是这样过来的。
一代代儿女一般也都知道感恩父母、敬爱父母,这其中感人肺腑的故事车载斗量。
每一件事都会有不同的声音,这其中当然也有人认为,老人爱惜自己的身体,就是对孩子最大的支持,不该让儿女这么揪心。
甚至还有人浅薄地将此称为矫情。
但我却很庆幸有更多人能理智对待这一生活观念和方式上的分歧,在坚守这一传统美德。
并能够用更好更适当的方式去表达他们对父母的爱。
我尤其为那一大波对父母善意的骗而温暖,我从这里看到了真正的真诚和用心。
那个让孩子赖在父母卧室里的网友,他永远记得这件事:
80年代的农村还不富裕,他们那里大概条件更差,但方圆十几公里内,一家三个孩子都还在上学的,就他们家。
是父母在竭尽全力供他们姐弟上学,他妈就是腿疼得厉害,也要跪在地里干活。
爷爷奶奶要比其他人家多付出几倍的代价才行,这是他经常对孩子说的话。
所以他儿子就从小懂事,知道感恩、孝顺,一直都在配合他“骗”父母。
父母的习惯并不好改,他们的牺牲精神和爱也太大,一味抱怨、冲突肯定事与愿违。
这正如倪萍所说,孝顺孝顺,有时候不妨倒过来,先顺着他们。
这也正如这位网友所说,老人节约惯了,做子女的最好多撒点“谎”,不要让他们的接受,变成一种难受。
“俺儿买的东西就是便宜,你这个熊孩子反正是天天骗我呗。”
这种骗,父母很多时候其实是知道的,如果你的孝不超出你的能力范围,他们慢慢总会适应。
有个“熊孩子”经常给父母买这买哪,但有时候却会故意跟父母撒娇,要点零花钱花,我觉得这种是最用心,最真诚,最会孝的人。
他既能让父母心里暖洋洋的,也能让父母觉得自己永远有用,吼着给的孝,一定很失败。
— 03 —
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交流的骗法可真不少,有几个我印象特别深。
好多人都是把家里的水电暖燃气管理费停车费绑到自己卡上的,设置到最低值,自动扣款,坚决不让父母接触到。
我妈说为什么好一段时间不用交电费,都用不完了?有位网友说起来哈哈大笑。
我每次给父母交水电费,最少一千,一位网友说,看到他们还是舍不得用,就骗他们,这是有时间限制的,不用就作废了,要快点用。
还有网友说:
自从什么都是我交之后,我爸妈明显不那么节约了,他们慢慢没了这个概念。
我成功给我妈洗脑了,她经常开玩笑,省电干嘛,又不用我交。
不让父母交电费,你会很幸福的!这是我今年看到的最感人的话。
还有很多人是买东西“弄虚作假”。
我一般都是说半价,只要他们的钱只多不少,他们心里就有底。
原来天下父母都一样,看到这些一下子消气了。刚给父母送去一大堆年货,父亲嫌这贵那贵,唠叨个没完。
我只好说这是单位发的。反正是年年唠叨年年送,年年撒着善意的谎言。
我家老人也这样,过生日花一二百买个蛋糕,你得说一二十。
我老公给他爷爷买了个菲利浦剃须刀,骗老人说,才五块钱,随便用。
现在每次想起,心里就多少有点安慰。
都这样,一千多的衣服把牌子撕掉,说一二百。
酒说是朋友送的,干果、零食、烧水壶这类小东西就说是积分换的,不换过期作废。
最怕的是这衣服不错,邻居你那个婶儿也想让你帮忙买几件……
这种事只怕不但要防着邻居那个婶儿,还要防着“姑姑”。
一位网友说,给爷爷奶奶买了一个取暖器,他们不用,于是骗他们是高科技,一个月用不了一度电。
奶奶那时候天天用,常坐在取暖器旁边打盹,结果姑姑有一天来看见,一脸惊恐。
妈,你知道吗?这个一小时要好几度电。
奶奶从那以后再也没用,至今无法原谅蠢姑姑……
大家也有些别的招。
一位家中老小说:
我们给买衣服,我妈还能接受,我爸不行,动不动就骂:我那么多衣服,你是真有钱还是咋的!
以前小,总觉得我爸脾气太坏,后来听我妈说,别总花钱,要省着过日子,其实你爸是心疼你们,等你们走了,他也很开心,这才明白。
现在都是直接快递,他看不到你,没法唠叨。
一位中国好儿媳说:
婆婆家的空调冬天从来没开过,婆婆走后,让公公开,公公说,你妈从来不让开,说电表转得太快,也闷。
其实是舍不得花钱。
我和老公怎么劝,公公也不开,我只好帮他买了新的加绒被套、被单,给他晒被子、垫子,这样他就能松松软软,睡个舒服觉了。
一位“无招胜有招”的网友说:
每到冬夏,我干脆就把父母接过来,他们自己舍不得,说也没用。
还有一位网友说了段“题外话”:
我的电话号码十几年没换了,因为父母熟记了这个号码,再换他们记不住。
也24小时不关机,就怕年迈的他们有事找不到我。
昨天凌晨4点,我妈打电话,我的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
原来是楼下失火,隔了六层,父母还是被浓烟呛醒了。
还好,失火那家也没有伤亡。
这位网友无意中提到的失火那家没伤亡,让我看到了他心底的慈悲和善良。
谁说的现在孩子不懂事?相信下面的话你一定会认同:
父母在,温暖就在,且行且珍惜。
我们有同款父母,但不必有同款儿女,每一家都可以根据经济情况、父母性格,做出调整,拿最好的方式去孝敬。
孝顺也是一门学问,没有亲情的人,很完蛋。
新年将到,辛苦一年的你,会回家吗?
-END-
文字:九鸦
图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