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的“瞧不起”,成就了他的“逆袭” 》
毕业-就业,不堪“灰领”
2000年元旦前夜,当人们三三两两聚在广场等待新年钟声敲响时,他和另外几个毕业班的同学忙着收拾行囊准备奔赴深圳。人生第一次即将成为工作人士,那种激动跟首次约会差不多吧。
很快,他被现实撞了一下腰。 当时所在的中台合资企业按学历划分等级,大学毕业为白领,高中为蓝领,高中以下学历只能做“灰领”,工装全灰色,,小时工,工作时长896,收入2000以内。HR明确告知“在这里,学历决定能力”,中专毕业的他,理所当然被划归“灰色地带”。
穿着灰色的工服,第一次感受到人有高低贵贱,那种抬不起头,憋屈的心情,深深地铬在心里。 所以,经历了一年半的“学历歧视“后,他最迫切的念头就是回去读书,刷新学历以证明他的能力。 但没想到“回头草“也不是那么好吃的。
退学-升学,意外夺魁
家里人抵不过他的执拗,联系了县城里最好的高中,让他在高考前5个月插班到毕业班。一向成绩拔尖的他,第一次体会到什么叫“听天书”。 终于在半个月后的模考中,考卷“一片红“,被班主任成功劝退。那种被嫌弃、被瞧不起,令他尴尬至极。发誓要用实力证明班主任“看走了眼“。
从哪里缺的就从哪里补起来。一咬牙重新回到初三教室,用一份近乎满分的试卷让班主任毫不犹豫地收下他这个异样的“老同学”。重新开始了他的“复读之旅“。 接下来的几次中考模考,稳稳地霸占着全校第一。毫无意外地,他在中考中脱颖而出,有些意外地,他竟然得了县第一。并破例在没有报考的前提下收到市重点高中的邀请函。
然后,我在很多人的期待中去了市重点。毕竟曾从那里走出过几十号考进清华北大的师兄师姐。始料未及,接下来,他让满怀期待的人跌破了“眼镜“。
落后-先进,一波三折
高中课程,从内容到难度都有了质的差别,继续沿用初中时的学习方法,事倍功半,从期中到期末,考试成绩一路“倒车“。班主任每次考完都要找他长谈,含沙射影他中考成绩的真实性。
那年暑假,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狠狠地“面壁”了几天,懊恼、痛苦、不甘心。一定要想办法“绝处逢生”。
终于参悟到,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回归课本,输入倒逼输出。他从最头疼的数学入手,查漏补缺。只花了半学期的时间,就把成绩从及格线拉到高分区,并稳居不下。
就像武侠剧里打通“任督二脉”后更容易参透“武功秘笈“一样,他又很快找到了其他再也不用爸妈担心的学习方法。且大小通吃,各科通用。就这样,高二那年冒名预考,轻松迈过一本线。稳稳成了“别人家的孩子”。
但在临阵前三个月,他却输给了自己的“玻璃心”。
畏惧-纠结,失之交臂
第一次模考成绩不错,老师家长对他考北大清华充满信心,但他脑袋里却总想着“万一考砸了“。大家笑话他怎么办?让老师和家人失望了怎么办?亲戚朋友问他成绩怎么办?成绩错估了怎么办?志愿没填好怎么办?落榜了要复读怎么办?不复读要工作怎么办……一桩桩一件件只计较得失的消极暗示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在这颗膨胀的“玻璃心”面前,他已无心研习,二模成绩直线下滑。家人、老师急坏了,各种治疗方案轮番上阵,还是起了一些作用的。其实真正“拯救”他的是某亲戚的一句“劝”:考北大清华的都是祖坟上冒青烟的,别瞎折腾了!这句话,再次点燃了他的斗志,就想证明给别人看,尤其那些瞧不起他的人。
最后阶段认真地冲刺、走进高考考场、平静地做完最后一题。 诅咒那个年代规定在成绩出来前让大家估分、填报志愿的人。他的“玻璃心”再次作祟,狠狠地低估了大几十分,以超过清华分数线的成绩踏入了武汉的二本院校。 却迎来了人生的“第一春”。
铺垫-备考,黑马逆袭
现在想起,他都挺佩服自己大学四年的综合利用率。吃好、喝好、玩好、学好,还通过兼职实现了“生活费自由“。
但当年高考的失利仍是他心头抹不去的痛。 从大一开始,他就树立了要考研的FLAG。之后的学习、工作也都相应做了一些铺垫。比如,马列毛邓课坐在最前排,认真准备英语四、六级等,为备研省下了不少的时间。在培训学校给考级班代课,为专业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广泛搜集真题和资料、虚心请教学长学姐考研心得,少走了很多弯路。 所以,得当的方法和清醒的准备,让他在忙着挣钱的同时顺便就完成了备考。
而其他小伙伴则从大三暑假开始苦守自习室,拼命跟参考资料较劲,并不忘善意“提醒”下挣钱不亦乐乎的他:别把主业当副业,如果我们中有一个人考不上,最有可能就是你。专业老师也好言相劝:本校生都很难录取,更何况我们学校还没有人考上过。 结果很讽刺的是,当年十个备考的人中,只有他一人是直接录取的(另一人通过调剂),且考上了他们望而生畏的武大。
别人说,你真幸运!但是他们忽略了,他看起来毫不费力的背后都是努力。
就这样,他从一个中专毕业的打工仔,逆袭成了武大研究生。 这其中,最应该感谢的,是那些年的“瞧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