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作妖,家长哈哈笑,从小注意这四点就够了

01

“3岁儿子在超市非要买恐龙汽车,我不答应,他当场躺地上尖叫打滚,全场的人都在看我,真想把他塞回肚子里!”

这话非常耳熟吧。养过娃的谁没经历过这些崩溃时刻:

学走路摔倒了,非要你扶起来重走50次;

越着急上班送幼儿园,他就越是东瞅瞅细看看,还故意小碎步走起,边走边看你的脸

其实啊,很多时候孩子真不是故意气你。孩子发脾气时,他并非乐在其中。有其他选择时,没有人会愿意那样。

菲利帕·佩里强调:“所有的行为都是沟通”,孩子面临的挑战太大而无法处理时,会感到沮丧。

“孩子尖叫/哭泣/哭闹/索求”或是任何让父母抓狂的行为,和学会这四种技能的速度有关:抗挫折能力、灵活应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人着想的能力

我们日常遇到的很多问题,都可以拆开用这四个能力化解。

02

抗挫折能力:从“玻璃心”到“反脆弱”的蜕变

河北曾有一名9岁男孩因作业未完成被老师批评,选择极端方式结束生命。这种类似的悲剧时不时都有报道。

悲剧的背后,是抗挫力的严重匮乏。

抗挫折能力不是“硬扛压力”,而是教会孩子与压力共处,在低谷中反弹。抗挫力强的孩子并非“不哭”,而是懂得“哭完后解决问题”

三个方面:

接纳情绪:“你很想赢,现在一定很难过吧?”(描述感受,避免否定感受);

复盘思维:“你觉得这次哪里做得不错?下次不好的地方可以怎么调整?”(将失败转化为经验);

提供支持:“要不要和爸爸一起制定练习计划?”(赋予行动力)。

03

灵活应变能力:从“一根筋”到“多角度”

比如这个场景:女儿曾因雨天户外活动取消大哭不止(遇到挫折)。

爸爸没有哄劝,而是拥抱了女儿等待平静后问:“你觉得还有什么事情和‘玩水’一样有趣?(引导应变)

”孩子想了想:“可以在家搭帐篷野餐!”

——这就是应变力的启蒙。

应变能力的本质,就是快速分析当前困境、调整策略的弹性思维。孩子卡壳时,别急着给答案。问一句“你觉得还能怎么办?”应变能力强的孩子不是天生聪明,而是从小被允许“试错

三个方式:

平日的场景模拟

比如问孩子“如果超市关门了,我们怎么买到牛奶?”(答案可以是便利店、网购甚至自制豆浆)

“迷路时,哪些人可以信任?”(穿制服者、找保安找前台、找带孩子的妈妈)

逆向提问

“你觉得这个办法行不通?那反着做会怎样?“

多样化社交

参加社区活动、兴趣班,让孩子接触不同性格的人,学会调整沟通方式。

04

解决问题能力:从“帮帮我”到“我自己来”

孩子遇到矛盾只会告状?被同学抢玩具就动手打人?这背后是解决问题能力的缺失。父母越“懒”,孩子越“勤”。把问题还给孩子,他们才能长出属于自己的翅膀。

引导拆分与提问:把“作业太多”拆解为“数学应用题难”“语文背书耗时长”;孩子玩具坏了,别急着修。问:“你觉得哪里卡住了?”“试试哪些工具能打开?”

工具思维:引导孩子建立“资源库”(如查字典、画思维导图、求助老师、询问AI);

复盘讨论会:每周一次零食讨论会,讨论“这周哪些问题解决得漂亮?哪些还能优化?”,让孩子提出一个家庭问题(如“弟弟总抢我玩具”),大家一起想办法解决。

05

为他人着想的能力:从自我中心到暖宝宝

孩子独占零食、公共场合大声喧哗?这不是“不懂事”,而是缺乏换位思考、为他人着想的能力。不同年龄的孩子有各自的发展特点,不需要着急,慢慢引导就好。

三种方式:

情绪天气预报

情绪识别是共情的基础。每天晚饭时,用“晴、阴、雨”描述心情,并说明原因(如“妈妈今天阴天,因为刚买的护肤品摔碎了”)。

换位三问

理解他人的需求。

孩子抢玩具时,引导思考:“弟弟为什么哭?”

反问:“如果是你被抢会怎样?”

追问:“怎么做能让两个人都开心?”

家庭分享睡前聊天:主动聊聊让自己开心或难过的事,问问他们感受,让他们聊聊自己遇到的事,引导他们表达下感受。

教育的本质是“无声的示范”,父母平日遇到问题,就可以拆解成这四种能力。这不是什么魔法,但反复使用次数多了,终究会改变自己,也改变孩子。


育儿少有顿悟时刻,更多的是『这次比上次好一点』的瞬间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