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我已经不再去看我写了多少篇文章累积了多少字数,有多少人阅读点赞或关注;除了007作业群,我也不再发文到任何社群里;甚至,我的简书用户名和头像也开始变得模糊——这一系列的行为,伴随的是我心理状态的变化和对写作看法的变化。
1.普通人的所谓“写作”,并不比别人爱好“唱歌”“玩游戏”高明到哪儿去。
记得自己曾经,总喜欢和人分享自己的文章,还动辄大谈特谈写作的好处,写作给自己带来的变化等等,似乎,说自己喜欢“写作”就高人一等似的。其实,普通人的“写作”,叫“日记”或“笔记”更准确一些。你喜欢“写作”,跟别人喜欢“唱歌”“玩游戏”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做一件自己喜欢并能投入进去的事情。你说写作需要思考,难道玩游戏不需要动脑?不动脑你试试看玩得下去不?
面对压力,有人喜欢用唱歌来释放,有人喜欢在游戏里释放,有人喜欢跟别人倾诉,喜欢写作的人,只是刚刚好喜欢这种自己跟自己对话的方式罢了。脑海里有各种想法,有的人喜欢跟朋友面对面交流,有的人选择跟网友谈心,有的人喜欢自己闷在心里,喜欢写作的人,只是刚刚好喜欢把想法一条一条变成文字留作记录罢了。
2.若想让写作伴随一生,就不要试图从写作中获得现实的利益。
我自然不会忘记,曾经写职场故事的那个阶段,进专题,上首页,阅读量蹭蹭蹭地上去,说不欣喜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欣喜过后呢?继续沿着专题方向写下去?做自媒体?向公众号投稿?是的,都想过,并且尝试过,直到最后发现,精力有限,能力有限,这条路走起来远远不像某些文章吹捧的那样容易。
不仅如此,抱着功利的目的去写作,消耗的是内心对于文字的热情:我没有办法按照自己真实的想法去写字。一旦急于追求结果偏又达不成时,人更有可能会从此放弃写作。相比之下,我宁愿做一个默默无闻的写作者。我想,好的文章,应该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不应该是先设定一个目标,而后去达成,尽管我知道有很多“十万加”的套路。我承认,写作变现这碗饭,我吃不了。
3.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文章,如果要公开发表,请务必慎重。
我都记不清这一年,自己的想法有多动荡。几天前刚得出的结论,几天后,我可能会得出正好相反的结论。这种啪啪打脸的事,我今年做了不少。我得到的教训是:如果自己都没有想清楚一个问题,是不应该轻易地传达自己的思想的,这很有可能会误导人。同理,如果自己都没活明白,是没有资格教别人如何活得通透的。
李尚龙在文章中说,对于写作者来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有时候出名不是福,而是诅咒。文章的每一个错误和瑕疵会被互联网无限放大,变成漏洞,漏洞越滚越多,变成了黑洞。所以在文化圈,很多大IP都牵扯着官司和舆论,要么是抄袭,要么是疑似抄袭,无非都是当初走了捷径。“就像那些动不动就说多少万收入的写作者,是他们让这个本该传递价值观的行业,传递着价格观。”“所以,作者们,你们到底愿意把这个世界变成什么样?你的文字,会对这个世界如何?希望各位深思。”
4.个人品牌,是透过人的持续行为传达的,而不是通过一句口号一个符号。
很多人似乎都中了“打造个人品牌”的魔,我也不例外。似乎一个专业干练的形象,一个响亮又容易联想记忆的名字,外加一个提炼出了自己卖点的个人标签,摇身一变,普通人分分钟变身某领域大咖。我自然知道心理暗示的重要性。并不排除有人通过这种方式顺利转型获得飞速成长。但我想,能成功打造个人品牌的人,核心要素是ta在擅长的领域多年积累的经验和资源,“专业形象+专业名字+专业标签”这三件套起的是助推作用。如果本末倒置,并没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和资源积累,试图依靠三件套包装自己,这样的个人品牌想必很难持久。当然,有人是一边包装自己进行心理暗示,一边飞速学习弥补差距,让自己在一段时间后名副其实,自然是非常厉害的。怕就怕,有的人对自己的认识不清晰,在一遍遍的自我催眠中产生“我已经是大咖”的错觉,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不足,还得时时处处小心掩饰,这样的“个人品牌”,能走多久?
在这个普通人也能有N个发声渠道的年代,我觉得,对于很多人来说,缺的并不是机会,而是积累;缺的不是强大的推广,而是真正好的作品。写作尤其如此。不能持续稳定地产出好的作品,再多的名望也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深厚的积累,再加上适当的推广,我想这才是打造个人品牌的正确姿势。积累的时间之久远,过程之艰难,恐怕非一般人能承受,所以,最终能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的人,价值也正在于此。
谨记:
社会发展越快,机会越多,越要善于坚守。
什么都想得到,最后的结果是,一无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