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进入了讯飞语记训练的第二个阶段:读书输入阶段。运用主题阅读法,主要读育儿书。
今天我读的育儿书叫《发现你的天才点》,作者是刘墉。
刘墉的这本书,隶属于《刘墉给孩子的成长书(第二辑)》。这套书是他专为8-14岁的孩子定制编选的。
这几天一直在看刘墉的书,觉得他的育儿书立意深远,不仅适合孩子读,而且家长也爱看。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今天我还在思索这个问题,突然,“人生境界”这个词跳了出来。是了,刘墉的书体现了他高超的人生境界。
一个作家,究竟是以优美的文笔取胜,还是以深邃的思想打动读者,显然是后者。而如果这些思想汇总在一起,能让读者觉得这位作家是一位充满智慧的学者,那么他写的文字,就更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了。
刘墉有一颗很热的心、一对很冷的眼、一双很勤的手、两条很忙的腿,被称为华人世界首席励志大师。
的确,读他的书很励志,但又不仅仅只是励志。他的这碗鸡汤干下去之后,不是刚开始斗志昂扬,后来就不了了之了,而是愿意继续一本一本地去读他的书,去饮他的鸡汤,然后一点一点增强自己的体质,提升自己的见识,从而改变自己和孩子的人生。
比如这本书里有两篇文章,意思连贯,就深深打动了我。
一篇题目叫《坚持做你自己》。
说的是当时填高考志愿,可以填几十个志愿,而刘墉只填了四个,而且其中有三个是美术系。许多老师都说他开玩笑,但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别人很难影响他。
刘墉念书并不好,以前因为搞社团,参加演讲比赛,常休公假不上课,中间又因病休学一年,所以成绩很烂,初中、高中都常常不及格,要靠暑假补考才能免于留级。
然而,每次模拟考都金榜题名的同学,那些天天上补习班好像很棒的同学,反而多半不如刘墉。
那也是由于他知道自己做什么,自己要什么,有自己的读书计划。
后来刘墉和那些失败的同学讨论,得出个结论:他们失败,败在没有自己的计划,而一味赶模拟考试的进度。他们拼命干、拼命念,好像都念得很熟了,模拟考试也得了高分,问题是他们没有精读,每次复习时,翻一翻书本,画得红红蓝蓝,写得密密麻麻,好像都没问题,等到真正“上战场”,却发觉对许多东西已经不那么确定。加上好多同学每天赶两班车去老师家补习,还要到学校上课,体力透支太多。
老师有时间考,没时间教;学生有时间学,没时间习——好像只顾吃,却没本事消化,当然不可能健康。
那些去老师家补习的同学,又因为老师放水,把学校将考的题目先做过一遍,每次都考得好,在学校可以傲视群雄。他们甚至活在一个假象的“已经金榜题名”的世界,等到面对真正的考卷,才发现好多东西没念到或者没记住。
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是,“刘墉听妻子说,儿子发觉宿舍里别的同学练习,进度都比他快,儿子怕自己太慢,有些忧虑,所以刘墉隔海传真这封信给儿子。”
可惜我高中的时候没能读到刘墉的书,都是被老师像赶鸭子一样赶着学习,只勉强考了一所三本。
不过我还有2个孩子,我可以把这个绝招传授给我的孩子,她们只要坚持做自己,学习就不会那么辛苦了。
还有一篇文章,叫《谁是真天才》。
天才有早慧的,但也不一定都是早慧的。
刘墉说,那些在大人吹捧下,早早就是小天才,有什么好处?只怕早期的虚名反而影响了他们后来的进步啊!
刘墉还举了一个真实的例子。
他说,最近一个艺术系的学生也跟他提到天才这件事。这位学生说,以前在班上,他总觉得别人是天才,因为他几个小时都画不好的东西,有些人一下子就能掌握。
他为此懊恼了好一阵子,后来想:我不是天才没关系,我勤能补拙,如果用鸭子划水的本事,默默地努力,数补丁将来也能成功。
现在他成功了,成就远远超过同班的那些天才。最近还对我说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有一天,他参加艺术系的同学会,大家都四十多岁了,各自谈儿女,谈挣钱,但是当他说他前一天下午去植物园写生的时候,那些“天才”都瞪大眼睛看他:“什么?你还去写生,昨天多热啊!”
“那些天才都停笔了,都不再对艺术热情,全班都现在只有我和另一个女生还在努力创作。”他得意的说:“所以我居然讲,如果班上有天才,我和那女生才是淘汰又淘汰之后,剩下的天才。”
这个故事和我自己听一个朋友说的故事是多么相像啊。
我的朋友说他太太是从景德镇陶瓷艺术学院毕业的,一个班的同学,毕业以后就有二分之一放弃了陶瓷专业,再过了三年,剩下的二分之一又有一半放弃了。再过了三年,剩下的人里面又有一大半放弃了。十年之后,一个陶瓷班只剩下寥寥几人仍在坚持陶瓷艺术创作,这几个剩下来的人,基本上也就能成名成家了。
可见,只有坚持到底的人,才能成功,而并不是最初被大家认作的天才。
刘墉深情地写道:孩子,我不知道你是不是天才,因为天才在眼前看不到,如同一炉真正的好火在初燃时见不到,只有到了后半夜,当别人的炉火都已烧尽、别人的热情早已冷却的时候,才知道那仍然不断散发热力、温暖人间的是一炉成功的火。
我虽然小时候是学渣,长大以后也平淡无奇。但以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讲,我比大多数小学、中学和大学同学的日子都要过得好,从小县城来到大上海,有娃有房有车有户口。自媒体热大兴之后,又饶有兴致的投入其中学习。
我从来没有觉得女性人到中年,就可以停一停休息一下,把孩子培养好就行。而是孩子学我也学,孩子引导我不断进步。
真心喜欢刘墉的书,以后还会再买再读,一直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