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的课一定要上到这种程度,连班级学习最困难的学生——只要他不是智障,都必须学会,这是必须守住的底线,如果你没守住,放弃了第一个,那么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很快你就会沦落为一个不负责任麻木不仁的教师。我知道这很难,这是一场耐心与毅力的较量,但我们必须树立起这样的信念。
课上得扎实意味着所有孩子都掌握了,这要求教师具备一种能力,能对自己课堂上学生是否掌握作出准确的判断,那么教师如何判断孩子们是否都已经掌握了呢?这就涉及到一个反馈的问题。
如何反馈呢?在不能每个同学都进行反馈的情况下,该根据哪些同学来反馈呢?哪些同学的学习情况可以反应出全班的掌握情况呢?毋庸置疑,在小学基础教育阶段一定是学困生,这是一个良心问题,一个负责任的教师应该努力使每一个孩子都不掉队,他们还那么小可塑性还很强,这既关系到孩子将来的幸福,也关系到他所在家庭的幸福。
要转困,首先教师必须从内心接纳孩子,倘若一个教师从内心鄙视学困生,认为他们是笨蛋是蠢猪,那么这位教师就无法提高学困生的成绩,孩子的心是敏感的,他会觉察到体会到,倘若他体会不到教师的善意和期待,他就永远无法发自内心的自觉主动努力学习。
每一个知识点,每一道题都要在课上就通过学困生来反馈,这个题是提问学困生甲和乙,下一个同类型的题是让学困生丙和丁板演,再下一个同类型题是走到学困生戊和己的练习本前看看他们是怎么写的……直到这些孩子们都掌握了,教师才开始学习下一个内容,讲解下一道题,他知道有的孩子学习的很慢,所以教学的推进一定要慢要稳,倘若学困生没有掌握,那教师就停下来自己或请同学们耐心地再为他们讲一遍或两遍甚至更多遍,倘若孩子们感到腻了,那教师就会为他们再出一道同类型的题来做直到他们全都掌握。倘若这节课学困生没有掌握,那教师就会在下一节课继续就没掌握的内容对他们进行帮助,直到他们全都掌握,如果没掌握就再来一节课……
就如同炒豆子,一遍又一遍的目的是把所有的豆子都炒熟……
这位老师把90%的精力都用在了学生身上,而对于教学内容他只用10%的精力,这就是教学的秘诀。
这位教师坚决不肯让一个孩子掉队,他不太担心什么进度计划任务是否完成的小事,他知道慢就是快,少就是多的道理,他可能一节课只讲了一个题,但他知道这一道题孩子们必都掌握的很扎实,不至于在日后一而再再而三地返工,他知道只有这样慢慢地上课和耐心频繁地反馈上出来的课才会扎实,他心里才会踏实。
教学反馈最快捷的方式应该是小组长汇报式,这个方法我在09年刚参加工作时就见刘国华老师使用了,可惜我当初不明白这种做法的意图。具体就是每个同学做完后拿给小组长,由小组长批改并汇总完成情况,之后教师提问“有情况汇报的小组长请举手”或教师指定某个组的小组长汇报。
另一种方式是集体举手反馈这需要诚实,也需要辅以“真的都做对了吗”式的教师个别抽查或指明小组长检查并汇报的手段。
反馈的各种情况与处理对策:
1.没做出来。是方法不会没有思路还是时间不够?可通过“你能现在说说你的想法吗?”来加以甄别。如果汇总后方法不会确实是共性问题,可让其他同学再讲一遍并请没做出来的同学复述。
2.做错了。是思路错了还是计算出错了?如果确实是思路错了,可让其他同学帮助分析错因并请当事人改错或复述。
当然,这位老师不是置中优生于不顾,而是通过分层教学——题组教学来实现,同样的时间,其他同学可以做两道题,而学困生只能做一个题,所以老师会出这样一组题:第一个题所有同学特别是学困生必须掌握,而第二个题则只要求中优生必须掌握。
第二组题有两种出法:
1.平行巩固:与第一组题类型相同。
2.螺旋拔高:第一题是与上一组第二个题同类型的题,要求变为全体包括学困生都必须掌握,第二题又是只要求中优生掌握,第三组题又可以平行巩固或螺旋拔高……在此过程中要注意:那些只要求优生掌握的题是价值不大的,教学必须以占大多数的中等生为主体。
之前我的课是一种垂直拔高的模式,事实证明螺旋式上升拔高的模式才是科学的模式,它有利于保底。
新教师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不注重课上的反馈,以为讲过了就算教过了,教过了学生就一定会了,然后急急忙忙地去完成预先设想好的教学任务,急急忙忙去讲下一个知识点去做下一道题更具挑战性的题,于他而言备课也不过是找一堆题而写,他找的很累,但教学效果很差,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没有扎实掌握好之前,去费力地找挑战题又有什么意义呢?
挣钱不容易,花钱要仔细,套用一下:找题不容易,过题要仔细。
刚参加工作时校长说我上课是飞一般的速度,可惜他没告诉我慢下来干什么……
后记:有感于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的可怕——犹如有洞的袋子什么也装不住,恍然大悟自己在教学上的短板,恍然大悟自己这些年来努力方向有失偏颇,而写此文,如果说《备课与学困生》只是在备课层面萌生了针对学困生的想法的话,那么此文 反馈 则可让这种想法在课堂上得到落实,所以此文亦可叫做《上课与学困生》。于我而言,此文是一个重要的发现与认识。离开了对学困生底线的坚守,离开了对有效课堂扎实课堂的追求,先前苦苦追寻的教学方法与技巧的都失去了其意义。一个缺乏耐心想用技巧教会学生的老师不一定能教的会,而一个坚持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耐心十足的老师却一定可以教会,想想那些学历虽不高教学方法亦不高明的老教师就明白了,他们的课上没有什么花样,唯上的扎扎实实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