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小时候,大概二三年级的时候,我得到关注和认可的方式,是跟那些特别出色的孩子做朋友。
小时候我跟着奶奶长大,每个周末才被爸爸妈妈接回家。奶奶是学校管理图书馆的老师,我和奶奶就住在学校的一间办公室里。每天奶奶也不太和我交流,当然也不会陪我玩儿,我经常感觉特别的孤独。因为学习成绩差,时常被批评,那时候的我真是又孤单又自卑。我还记得,有时候中午或者晚上放学之后,学校锁了大门,我就一个人在空荡荡的偌大的校园里溜达。还有一阵子,跟着表姐给的一本童话书《长袜子皮皮》学到一个“捡东西大王”的游戏,就是在整个学校里溜达,看自己能在地上捡到什么,这个“捡破烂”的游戏带给那个时候的我很多乐趣,有时候会捡到钱,有时候会捡到文具,帮我打发了很多时光。
一开始,我在学校没有固定的玩伴,我觉得很孤单,就想给自己找一个朋友。我仔细观察了下,觉得我们班一个叫琳佳的女孩很好,漂亮,高大,学习好,奶奶和老师们都经常提起她。我观察了一下,她跟另外两个女孩关系比较好。有一天我就走过去跟这个女孩说,我可以跟你们一块儿玩吗?她们当时好像很惊诧,但是也很快接纳了我。在这个小团体中,琳佳是绝对主导,我们几个都听她的,我原本就住在学校里,但是每天中午都会跑到她家找她,然后再从她家一起出门上学。在我们的关系中,她一直占据主导,说什么是什么,即使任性我们也都听她的。一直到四年级分班,我们才结束了这种关系模式。
所以,我常常会依附于强势的人,也许是寻求庇佑,也许是希望自己像对方一样而努力接近,以此获得安全感和自我定位。即使这样也不会让自己特别舒服,也依然会如此选择。我初中的好朋友也是特别特别强势的那种女生。在婚姻关系中,我的老公也是格外强势的那种。这是我发现的自己的一种行为模式。
长大后,为了得到权力和发言权,也会选择那种显得“强势“的团体。大学毕业后找的工作也要么是国家事业单位,要么是主流媒体,这种比较“大”和“硬气”的单位。在单位,我也特别会随大流,会寻求加入那种优秀的团队的庇佑。现在看来是从小时候就形成的一种生存智慧和思维模式。
当我失望,无奈的时候,我会离开大家一个人找个地方待着。会一个人流泪,一个人发脾气,一个人等怒气消散,然后等心情慢慢平复。然后也会默默做一个决定,以后都不理你们了。等你们找到我,就我要给你们看到我有多么生气。
等我长大后,我遇到生气的事情也是一个人默默的生闷气,有的时候可以自己消化掉,有的时候自己消化不了,但是也不会主动去沟通,去交流自己的想法。而是等着别人发现:哦,原来你生气了。这也是我的一个行为模式。总是等着别人发现我的想法,别人发现不了,自己就会更生气,让情绪不断累积。幸好这种模式,在我和先生的交往中逐渐在打破,因为他很看重交流,也让我意识到自己的问题。现在有什么问题,我会跟丈夫多沟通,关系和自己都有着很大的进步。
这些行为,没有对错,只是在恰当的时候出现而已。探查以后,我希望打破自己的一些固有行为模式,打破权威迷恋,树立起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