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进行过很多次职业技能考试,有考过的也有没有考过的。
曾经进行过无数次学习,以为自己可以静下心来好好充电,可惜过了很久才发现似乎充电并不成功。三分钟的热度,今天可能还是激情满满,发誓将把这门技术学到手,然后第二天看了两眼就放在一边(我要处理什么什么紧急的事情,我要忙其他的事情,反正各种理由),第三天,第四天。。。后来发现热度虽大,退烧也快(问题是感冒发烧怎么没有这么快的退烧速度呢?郁闷)。
曾经买过好多书,希望学会这个,学会那个,结果到现在,这些书仅仅是在书橱里积灰,该学的没有学会。以前听一位文豪说过:书非借不可读,现在看来还是真的,借的书注定要还的,需要抓紧时间看完,否则不就是白借了;自己买的反正随时随地都可以看,结果随手放在旁边,今天没看,明天没看,后天。。。这书在哪里可能都不知道了,等到找到了这书,发现这书已经过时了或者不需要看了,然后这个书就进入了“买书不看阁”。
曾经花了两个月去备考,但谈不上认真。报名之后,我在网上搜了很多攻略,结果发现很多人都是考了好几次才过的,我便有了种“这次过不过都无所谓”的心理暗示。因此,我压根儿就没有强求自己。学习计划随着心情一再改变,大多数时候书翻开两页就被我扔到一边。朋友约着出去玩,我一边想着出去放松,一边又紧张着自己的备考,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着。两个月过去了,我学无所成,玩的时候在想自己是否应该学习,一边纠结一边玩,结果呢,玩也没有玩得尽兴。而一起报考的同学,只要是认真复习了的,大部分都通过了。看着大家在学习群里报喜,我只有羡慕的份。我白白浪费了两个月的时间,什么也没有得到。不仅如此,我还得再投入更长的时间,重来一次。如果当初我也认真来做这件事,结果是不是会不一样呢?
决定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要拼尽全力去做好。你尽了多少努力,人生才会有多少可能。
2
经济学中有一个名词是“投入产出比”,用来衡量经济效果。我们所决定的很多事,常常基于这个概念。而人天生有惰性,往往希望自己投入很少的精力而获得更大的效益。
所以,我们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或者目标来衡量某件事对自己的意义,然后决定投入多少精力。然而,我们却疏忽了在这件事上投入的另一个成本,那就是我们的时间。不管是拼尽全力还是得过且过,时间都会流逝。
去年的时候,我参加了一个知名机构的网上培训,因为是免费的,我没当回事。抱着玩玩的心态,我在群里混了一个月。下一期培训开始时,我看到负责人在朋友圈招募“小班长”,看到有工资和实习证明,我便兴冲冲去报名,却因为不是优秀学员被拒。
参加培训那一个月,其实我也并没有闲着。每次上课都要截屏打卡,每周都有两篇作业,虽然不情愿,但我还是敷衍着做了。只是因为完成质量不好,便与“优秀学员”擦肩而过。一个可以让简历增加光芒的机会,被我自己推走了。逝去的时间和投入的精力,便成了浪费。
全力以赴,是对时间负责,更是对人生负责。时刻准备着,才不会懊恼机会抓不住。
3
世界上最让人遗憾的词语,便是“如果当时”。人生很多的遗憾,不过是因为当初没有拼尽全力。
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那些能做好一件事的人,往往也能做好别的事情。并不是说他们比其他人聪明,只是他们能在做一件事的时候保持专注。
因为专注,他们花费的时间都是有效的。换句话说,他们的每分每秒都在给自己“镀金”。
聪明的人不会只想着回报,他们知道踏实走好每一步比什么都重要。就算是那些所谓的“弯路”,只要认真对待,也可能走成“正道”。在他们眼里,生命中每件事的出现都有意义,哪怕是一份普通的工作,认真去做,也有可能成为另一种人生的开端。
他们所有的付出,都会在某一个转角得到回馈,因此,他们回忆过去的时候永远都不会感叹“如果当时”。
若想人生无悔,切莫虚度当下。命运有变数,尽力当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