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行走(五)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

                五、太空行走

        108盏聚光灯将发射场区照得亮如白昼,58.3米高的船箭组合体,和105米高的发射架散,发出水晶般的光泽。

        顾逸东还介绍,开展伴随卫星的试验,是为以后的应用开拓一个新途径。

        美国《世界日报》在头版报道了“神舟7号”升空,并在“焦点”版面辟整版对此予以全方位关注。

                神七飞船发射成功

        9月25日,发射区进行了“负8小时”之前的最后一次加电检查,这也是继飞船、火箭系统分别进行加电检查后,飞船、火箭联合进行的一次全面体检。

        发射区紧急关机检查是对火箭点火后进行的一次各系统状态的功能检查,主要是考验火箭点火后出现故障的应急处理能力,这也是加电检测的主要内容之一。

        正在现场指挥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张建启告诉记者说:“按照老百姓的话讲,这叫健康检查。”

        当日下午,胡锦涛等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听取了“神舟7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有关情况汇报。

        傍晚时分,航天员公寓问天阁里气氛庄重热烈。17时30分许,航天员出征仪式在问天阁举行。

        胡锦涛等来到这里,亲切看望执行这次飞行任务的3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为他们壮行。

        问天阁外,送行的人群鼓掌欢呼。随后,3名航天员列队请示出征。

        随着常万全一声命令:“出发”,航天员们向送行的人群挥手致意,登车前往发射场,进入飞船作最后的准备。

        发射场上,108盏聚光灯将发射场区照得亮如白昼,58.3米高的船箭组合体,和105米高的发射架散发出水晶般的光泽。

        20时10分,距“神舟7号”飞船预定发射时间,还有整整1个小时。

        执行我国第三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已进入“神舟7号”飞船的返回舱。这是“神舟”飞船第一次迎来3名乘客。

        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从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到远在大西洋的“远望3号”航天远洋测量船,以及神州大地上所有在电视机前期待的人们,都在等待又一个辉煌时刻的来临。

        此刻,雷达、光电望远镜、高速摄像机,发射中心分布在大漠中各点号的30多台光测、遥测、雷测设备,一齐对准了发射架方向。

        在地球另一侧的南大西洋,一轮红日正从海平面上跃起。“远望3号”远洋测量船上巨大的雷达天线,对准了东北方向。

        与此同时,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上的另外4艘远洋测量船上的“千里眼”全都拭目以待。

        离发射还有40分钟,发射塔第八层固定平台操作阀箱前,操作手冯仰辉在测试发射站副站长王军的指挥下,将塔架控制开关向右旋转90度,接着按下启动泵。

        环抱着火箭的第三组平台开始旋转,30度、90度、180度。乳白色的船箭组合体完全展露在眼前,灯光下,整流罩上的五星红旗图案格外醒目耀眼。

        随后,指挥传来“15分钟准备!”的指令。

        紧接着,44岁的飞船总装工人孙占海,向3位航天员挥了挥手,说:“祝你们好运!”稳稳地从外面关上飞船返回舱舱门,接着又关上轨道舱舱门。

        与此同时,塔台上人员全部撤离。完成了飞天前一切准备的3位航天员,静静地躺在距离地面50多米高的返回舱内。

        指挥中心的大屏幕显示,中间座椅上的翟志刚伸出双手,分别与左边的刘伯明、右边的景海鹏,紧紧地握了一下。

        随后,发射进入“5分钟准备!”3位航天员再次检查调整束缚带,关闭面窗,镇定地等待飞天时刻的到来。

        39岁的郭忠来第一次担任“神舟”发射的0号指挥员。在郭忠来的面前,并排摆放着5个话筒,即广播话筒、对上话筒、对下话筒、天地主话筒、天地备话筒。

        0号指挥员的权利在于,即使是在发射准备的最后一秒钟,一旦出现意外情况,0号指挥员也有权中止发射。

        “5、4、3、2、1……”随着0号指挥员郭忠来清晰有力的倒计时口令,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点火——“控制指挥徐文西迅速抬起右臂,果断地按下那颗大拇指大小的红色按钮。

        1500米外的移动发射平台上,一股橘红色的火焰从“长征2号F”型火箭底部猛地喷射出来。

        发射中心指控大厅内,灯火通明。墙面上两块实时直播发射场景的巨大电子显示屏,瞬间被红黄色的烟雾填满。在一排排闪烁着的计算机屏幕前,上百名科技人员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不停跳动的各种数据。

        1、2、3、4,足足4秒钟时间,火箭仍稳稳地坐在发射平台上,等待,让人透不过气来。480吨重的火箭,似乎压在每一个人的神经上。

        紧接着下一秒,巨大推力开始托着火箭徐徐升起。火箭底部喷出的几千度高温的烈焰,在几秒钟内就将导流槽中数百吨水变为蒸汽。

        烈焰与蒸汽被压迫着从左右两侧的槽口喷薄而出,随即如同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

        高达数十米的烈焰,一刹那,将整个戈壁辉映得如同白昼。

        酒泉航天指挥控制中心大厅内,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目不转睛地盯着面前的计算机。

        屏幕上的数据显示,3位航天员一切生理参数均在正常范围内。

        巨大的呼啸声骤然而至,似炸雷滚过,如天崩地裂。数千米外观摩席上的观众,同时感受到了滚烫的气浪和耳膜的强烈震动。

        至此,“长征2号F”型火箭开始了它的第七次飞行,也开始了“长征”火箭家族的第一九次飞行。

        12秒,火箭的尾部像被什么力量拽了一下,高速飞行的箭体向着东南方向微微拐了一个弯。

        随后,火箭越飞越快、越飞越远,渐渐成了夜幕中的一个亮点。

        与此同时,相当于5倍自身体重的过载压力,把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重重地压在座椅上。3位航天员,蜷曲着双腿,如同安睡在母亲子宫中的胎儿。

        火箭飞行正常!

        跟踪正常!

        遥测信号正常!

        潮水般的数据源源不断地涌向指控中心。

        发射场各测站的光学、红外、遥测设备,太原、渭南、青岛的测控站,分布在三大洋上的5艘“远望号”测量船,接力般把测控数据实时传来。

        从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常万全,到成千上万的普通航天人,全都紧盯着“神舟7号”那向着天边延伸的航迹。

        与此同时,位于内蒙古中部草原四子王旗的主着陆场,和酒泉附近的副着陆场同时启动。

        在东风、银川、榆林、邯郸各个陆上应急搜救点,救生大队大队长刘涛和几百名同事已经携带救生装备,坐在已经启动的直升机和特种车辆里。

        发射基地的广播里,好消息一个接一个传来:

        120秒,“逃逸塔分离”,这意味着火箭和飞船越过了最为危险的上升段前两分钟。

        138秒,“助推器分离”,火箭进入52公里高空,捆绑在箭体上用以增加推力的4支小火箭完成了使命。

        159秒,“一、二级分离”,在飞过平流层和中间层之后,火箭芯一级自动脱离,芯二级就要和飞船一起接近大气层的边缘。

        198秒,“整流罩分离”,火箭已经飞出稠密的大气层,神舟7号在太空中露出自己的真面目,飞船不再需要整流罩的保护了。

        随后,“神舟7号”报告:“舷窗打开!当听到从110公里的高空中传来翟志刚清晰的报告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指控大厅内,顿时响起一片掌声。

        等待入轨几分钟的时间,是如此漫长,又是如此短暂。578秒,火箭将飞船送到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350公里的椭圆轨道入口。

        在短短的不到10分钟时间内,翟志刚和他的两名战友体会到了从超重到失重的过程。

        遥测信号显示,3位航天员的血压、心跳等一切生理指标正常。

        “船箭分离!”当郭忠来大声报出这一喜讯时,指控中心大厅内凝固的空气一下子沸腾起来。

        76岁的载人航天工程原总设计师王永志和51岁的时任总设计师周建平,紧紧拥抱在一起。

        21时26分,停泊在太平洋的远望5号测量船捕获飞船信息。飞船的舱内图像清晰地显示在指控中心的大屏幕上。

        3位航天员表情沉稳。翟志刚报告:

        “神舟7号”感觉良好!

        21时33分,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常万全宣布:

        “神舟7号”飞船已经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成功!

        顿时,欢笑声和喜庆的爆竹声,回荡在戈壁滩的夜空。东风航天城变成了不夜城。

        在热烈的掌声中,胡锦涛发表了讲话。他说,“神舟7号”飞船发射成功,标志着这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首战告捷。

        他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参加这次任务的全体科技工作者、干部职工、部队官兵表示热烈祝贺。

                航天员首次太空行走

        2008年9月27日,按照“神舟7号”飞行计划,是航天员出舱活动的日子。

        早在前一天,航天员们就开始了准备工作。“神舟7号”在轨飞行第九圈起,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进入轨道舱,开始对舱外航天服进行组装和检测。

        飞船发射时,舱外航天服是打包固定在轨道舱壁上的,“穿衣”首先要启封、组装并进行测试。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作,仅“启封”项目就分为21个操作单元,像“解开舱外服的包装物”单元又包含了12个大步骤,每个步骤还有数十个动作。

        我国的“飞天”舱外航天服与俄罗斯“海鹰”舱外航天服的组装及测试是交替进行的。

        组装过程中,航天员头戴耳机和头灯,身着蓝色的舱内工作服,在“飘浮”中一人操作,另一人读操作手册进行确认。这个过程长达10个小时,在此期间,两位航天员“抽空”吃了些即食食品。

        “钻”进服装后,航天员进行了服装尺寸调整、气密性检查和全性能测试。测试结果显示:一切正常。

        26日晚,两件舱外航天服组装检测完毕。翟志刚穿着我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第一次在茫茫太空中的“神舟7号”轨道舱内亮相。

        随后,身穿纯白色“飞天”舱外航天服的翟志刚和身穿米白色“海鹰“舱外航天服的刘伯明,在活动空间不足5立方米的轨道舱内来回“飘荡”,进行了移动训练和设备模拟操作训练。

        虽然穿上舱外航天服的航天员显得有些“臃肿”,但他们的动作仍然称得上灵活。

        轨道舱的画面,是由安放在舱内的摄像机记录下来的。画面中,摄像机镜头旁一面五星红旗分外引人注目。

        训练持续了1小时左右,两位航天员把整个在轨准备和舱外活动预演了一遍。之后,他们进行了几个小时的休息。

        虽然航天员在地面上已接受了大量出舱活动的相关训练,但地面上的失重水槽等设备是不能完全模拟出太空失重、真空等综合状态的。

        因此,在正式执行出舱任务前,航天员需要进行在轨训练,体验失重状态下移动和操作的特点,同时还要找好开舱门的位置和手脚的着力点。

        训练虽然重要,但运动量不能太大,以防患上空间运动病。

        27日中午,航天员开始出舱与过闸准备,把轨道舱里不能耐受低压的物品转移到返回舱。

        “神舟7号”的轨道舱既是航天员的生活舱,又是航天员出舱活动的“过渡”地带即气闸舱。稍后进行的泄压行动,需要把轨道舱里的气压降到与舱外真空接近的状态,所以在泄压前,航天员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搬家”。当然,在“搬家”完成后,返回舱与轨道舱之间的门必须关上,否则,返回舱也成了真空、低压的“太空舱”了。

        这些物品包括:食品、供水器、饮水嘴、尿液储箱管路、手持摄像机、医学检查用的血乳酸仪等。

        几位航天员把这些物品妥善打包后,传递到返回舱,并捆绑固定好,随后关上了轨道舱与返回舱之间的舱门。

        此后,只见留守在返回舱内的刘伯明身边,“堆”满了各种颜色的包裹。

  当遥测信号再次搜索到“神舟7号”时,翟志刚、刘伯明将“飞天”与“海鹰“舱外航天服穿戴完毕。与上次试穿相比,这次穿着用了更短的时间。

        之后,他们对舱外航天服和舱载对接系统的气密性进行了检查。自此,舱外航天服进入“实战”,即将辅佐航天员执行出舱任务。

        舱内摄像机自下而上,“扫描”着身穿“飞天”的翟志刚。在他头顶,是通向太空的轨道舱舱门。

        穿好舱外航天服之后,地面需要对航天员的生命体征和体能情况等进行测定。如果没有运动病且体能状态好,航天员就可进入下一步程序。

        两位航天员打开轨道舱泄压阀,启动舱外航天服加压系统,并开始吸氧排氮。

        在舱外航天服加压的过程中,轨道舱慢慢泄压。其间,航天员需要吸氧排氮。航天员吸入纯氧约半个小时后,可置换完血液里的氮。

        这期间,由“远望5号”测量船传回的画面显示,在这一期间,身穿“飞天”的翟志刚扶住舱内扶手,一直静静“站“在轨道舱内。

        地面不时提醒两位航天员,在吸氧排氮期间要“注意深呼吸”。

        16时11分,医学确认中,翟志刚、刘伯明分别报告:“感觉良好。”随后,航天员向地面报告:轨道舱完全泄压。

        泄压完成之后,航天员穿着舱外航天服站在舱内接近零压力的环境下,已经相当于站在舱外的太空环境中。

        轨道舱气压由70千帕泄至2千帕时,舱外航天服转入完全自主供氧和冷却。此时,舱外航天服里的压力是40千帕左右,轨道舱则逐步接近真空。

        16时34分,地面下达出舱指令。翟志刚“浮”到轨道舱舱门附近,伸手转动舱门手柄。圆圆的舱门很像一只井盖,舱门手柄则像表盘上的指针。

        开门,这个普通人曾做过千百次的动作,在太空里颇费了一番“周折”。

        轨道舱舱门重约20公斤,有170多个零部件,门体为铝合金材料,机件为钛合金材料,通径为850毫米。

        航天员开关门的时候,转动750毫米长的开关手柄,力通过机件传到中心主轴上,再放大到门框的压紧锁块上,从而实现门的开关。

        门框上装有3个压紧开关。如果轨道舱泄压不充分,舱内外压力差过大就会导致舱门打不开。

        为此,压紧锁块上专门设计了突出物,当航天员转动手柄60度的时候,突出物把舱门顶起一条肉眼看不到的缝隙,待空气泄尽,再继续旋转手柄,舱门就打开了。

        如果还不能打开,有一根L形的舱门辅助工具,异常情况下可以用它当撬杠开舱门。

        没有着力点,翟志刚一手握住身旁的扶手,一手去拉舱门,隐约传来他用力时的喘息声。

        多次“使劲儿”,舱门终于打开一条缝,神舟飞船第一次向宇宙敞开大门。一道明亮的蓝光照进舱里,把半个轨道舱也染成了天蓝色。太空,在国人面前豁然敞开。

        随后,翟志刚探出上身,挥手致意,手臂上黄底红字的“飞天”标志十分醒目。

        先探进太空的,是翟志刚的左手。他握住一只安全系绳的挂钩,把它挂在了舱门附近的出舱扶手上。

        这中间,还有一次小小的“插曲”:地面测控人员报告“仪表显示轨道舱火灾”,留在轨道舱的刘伯明迅速检查了船舱,回复:没有检测到火点。”

        出现火警,最后被证明是一场虚惊。一个感烟探测器,在真空环境下失效了,于是传感器发出了高电频信号,显示为出现了火警。

        实际上,当时轨道舱处于真空状态下,没有氧气,是不可能发生火灾的。

        虽是一场虚惊,却让所有人倒吸了一口凉气。然而,舱外的翟志刚动作始终镇静稳健。

        随后,翟志刚用洪亮的嗓音,说出了我国航天员进入太空后的第一句话:

        “神舟7号”报告,我已出舱,感觉良好。“神舟7号”向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问好!

        翟志刚全身已“飘”在太空里。他左手抓住出舱扶手,右手接过刘伯明送上来的一面小小的红旗,向着太空挥舞起来。

        此刻,指控大厅又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鲜红的旗帜、雪白的“飞天”、银色的飞船、深黑色的太空,构成一幅绝美的图画。

        把国旗送回舱里,翟志刚继续“行走”。他两手交替攀住扶手,缓缓移动,身体几乎“倒立”在飞船上。

        其间,粗粗的电脐带缠挡在了翟志刚两腿之间。他用力固定住身体,两腿轻轻踢动,顺利绕过了电脐带。

        太空中不一定力气大就能“干活”。对航天员来说,身体没有任何可以依靠的发力点,只能在安全系绳挂钩的帮助下,通过手在飞船舱壁把手上位置的改变来实现身体的移动。

        全部过程中,翟志刚动作十分轻柔、镇定,没有和飞船发生任何撞击。

        翟志刚在太空中挥动的国旗,是参加“神舟7号”任务的上百名科研人员一起绣成的。

        20分钟后,测控中心命令翟志刚返回轨道舱。与出舱相比,回舱过程似乎要简单些。翟志刚两手攀住飞船扶手,两脚探进了船舱。

        反复试了几次,他找到了合适的角度和着力点,把第一根安全系绳解开。此后的第二根安全系绳就顺利得多,几乎是一眨眼间,他就解了下来。

        随后,他试着把身体连同那个硕大的背包“塞”入船舱。微微调整了几次,他很快通过舱门,随即缓缓“沉”入了“神舟7号”轨道舱。

        透过打开的舱门向外望去,可以看到一片白色、蓝色、绿色交错的晶莹纹理——这就是太空中美丽的地球。

        17时0分35秒,翟志刚关闭舱门。当航天员返回轨道时,必须确定舱门密封严实,安装在门框上的舱门快速检漏仪在十几分钟就能判断出舱门是否关闭完好。

        不久,太阳渐渐沉入地球背后,地球边缘被镶上了一道明亮的光边,随着飞船的运行,光边渐渐黯淡,最终与地球的身影一起,消失在黑暗的茫茫太空。至此,“神舟7号”出舱活动任务圆满结束。

                神七飞船释放小卫星

        9月26日,应用系统常务副总设计师赵光恒宣布:航天员出舱活动结束后,“神舟7号”飞船将于27日,实施伴星释放,小卫星释放后多天多次变轨,逐步逼近,最终形成围绕轨道舱的绕飞。

        赵光恒说,航天员回到舱内后,地面遥控发出释放指令,包带解锁,伴星由弹簧机构推出进入既定轨道,开始第一阶段定向观测任务。

        利用太阳方向和地磁信息,伴星实时解算目标方位,并控制相机对飞船定向,首先进行彩色视频观测。

        然后,宽视场相机每3秒获得一幅飞船静态图像,经高效压缩后存储。随后,伴星逐渐远离飞船,切换到窄视场相机,继续从多角度获取飞船在轨运行图像。

        20分钟观测任务完成后,伴星从对飞船定向转为对地定向,在测控站上空将存储图像下传地面。

        返回舱返回后,轨道舱仍然在轨飞行。此时,伴星飞行在其后方100多公里的共面轨道上。

        27日19时24分,“神舟7号”搭载的伴飞小卫星成功释放。这是我国首次在航天器上开展微小卫星伴随飞行试验。

        伴飞小卫星释放后,以缓慢速度逐渐离开飞船,并对飞船进行摄像和照相。

        之后,存储图片通过测控网传回地面。并最终实现围绕轨道舱飞行。从卫星释放到实现伴飞,预计在10天内完成。

        伴飞小卫星安装在“神舟7号”飞船轨道舱前端。此前,飞船升空后,北京飞控中心对卫星的运行状况进行了严密监视。

        当日早些时候,北京飞控中心通过发送遥控指令和注入数据,逐步实施对星上部分设备加电、星上飞行程序设置和卫星释放准备程序启动等动作。

        有关专家表示,这次试验的成功将为大型航天器的在轨故障诊断和安全保障奠定基础。

        其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对伴飞小卫星进行了持续跟踪测轨,确定了精密轨道参数,制定了“多天多次变轨,逐步逼近绕飞”的控制策略。

        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研究员顾逸东说作为“神舟7号”载人航天应用方面的一项新技术试验,即伴随飞行的试验,到现在为止进行得还是非常成功的。

        顾逸东还介绍,开展伴随卫星的试验,是为以后的应用开拓一个新途径。

        小卫星的伴随,比如说空间站或者空间实验室,可以延伸大的飞行器的功能。

        此外,伴飞卫星的试验又可以对大的飞行器,比如为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进行服务,比如观测外表检查可能的损伤,来对大飞行器进行服务。

        顾逸东还表示,中国下阶段将开展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这也是载人航天工程当中一项关键性的技术。

        这个小卫星将为交会对接提供一些经验、打下一些基础,包括地面系统对两个飞行器的轨道控制进行指挥、组织以及轨道预报等基础性的工作,对交会对接是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的。

        顾逸东介绍,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俄罗斯的和平号空间站和德国合作,也释放了一个伴飞卫星,对和平号空间站进行检查和诊断,进行绕飞实验。

        美国的航天飞机航天员曾经用手释放过微小卫星,同时用搭载筒来释放科学实验的小卫星。去年,日本的月球探测卫星释放了两个伴飞卫星。

                神七成功返回着陆场

        9月27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王兆耀在发布会上表示,根据飞行安排,“神舟7号”将于28日傍晚返回地面。

        与此同时“神舟7号”主着陆场回收准备工作全部就绪。据悉,主着陆场28日气象条件良好,没有影响飞船回收的恶劣天气。

        28日这天,四子王旗主着陆场上空风和日丽,能见度相当好,视野开阔。担任搜救回收“神舟7号”飞船任务的车队,已从四子王旗乌兰花镇出发,正在向主着陆场进发。主着陆场地面搜救分队也正向飞船理论落点开进。

        随后,“神舟7号”返回舱舱门已经关闭,“神舟7号”正式做返回准备。3名航天员开始穿舱内压力服,并将返回控制数据输入飞船。

        16时20分,温家宝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观看“神舟7号”载人飞船回收实况。

        不久,随地面搜救分队已抵达“神舟7号”飞船预定着陆地域,将对飞船着陆进行现场报道。各测控站点进入“神舟7号”飞船返回跟踪的10分钟准备。

        随后,“远望3号”测量船捕获飞船。航天员身穿压力服,面窗已关闭,在座椅上将自己固定好。

        16时47分,当飞船绕地球运行最后一圈时,飞临南大西洋海域上空时,在那里待命的“远望3号”航天测量船向飞船发出了返回指令。

        飞船随即建立返回姿态,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制动发动机点火,开始从太空向地球表面返回。

        与此同时,主着陆场6架搜救直升机全部起飞。在草原的凉风中,300多名搜救人员和多台特种车辆,静静地等候在理论落点的四周,来自陆军航空兵部队的6架直升机也起飞在预定空域等候。

        在北京飞控中心大屏幕上看到,飞船推进舱的摄像头传回的画面显示,飞船距离地球越来越近。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向各测控点发出落点预告。飞船飞过印度洋上空,向祖国飞来。飞船推进舱和返回舱成功分离。搜救直升机到达指定空域,在空中待命。天气良好。北京飞控中心第二次通报飞船返回落点。

        随后,“神舟7号”飞船飞入我国上空进入黑障区。黑障区是飞船再返回大气层后无线电信号中断的飞行区段,离地80公里到40公里。几十秒后飞船飞出黑障区。

        着陆场上,搜救人员在直升机内举牌提示:搜救开始。飞船主降落伞打开。

        与此同时,在北京飞控中心指挥大厅大屏幕上显示,“神舟7号”飞船返回舱正向地面轻轻飘落。

  北京飞控中心第三次预报飞船返回落点。几十秒后,主着陆场已经看到飞船返回舱。地面搜救人员目视返回舱徐徐下降。

        28日17时37分,“神舟7号”飞船返回舱成功降落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顿时,北京航天飞控中心指挥大厅里一片欢腾。

        随后,搜救直升机在飞船返回舱旁降落。搜救人员赶到“神舟7号”降落现场。返回舱舱盖打开。搜救人员报告:返回舱外观正常,按程序打开舱盖。

        航天员身体状况良好。航天员开始出舱,以舱内适应地球重力环境。医监医保人员检查表明,航天员身体状况良好。

        航天员翟志刚出舱。航天员刘伯明正在出舱。航天员景海鹏正在出舱。3名航天员全部出舱。

        随后,3名航天员接受完体检,乘坐直升机离开着陆场,飞往呼和浩特。

        18时28分,北京飞控大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常万全宣布,宣布:

        “神舟7号”载人航天任务圆满成功。

        在热烈的掌声中,温家宝宣读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贺电: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9周年到来之际,神舟7号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圆满完成这次飞行任务的英雄航天员,向所有参加这次任务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干部职工和部队官兵表示热烈地祝贺和亲切地慰问!

        神舟7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实现了我国空间技术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跨越,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关键技术的国家。这是我国航天科技领域的又一重大胜利。

        对于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祖国和人民将永远铭记你们的历史功勋!

        发展载人航天技术,和平开发利用太空,始终是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希望你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拼搏进取,为继续推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随后,温家宝会见了在指挥厅紧张工作的载人航天工程指挥和技术人员,并和大家一一握手。

        2008年9月29日8时30分许,搭载航天员的飞机抵达西郊机场。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下飞机后,向中央军委领导报告任务执行情况。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苗圩代表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席在北京西郊机场中央军委组织的迎接“神舟7号”航天员活动。

        中央军委领导向航天员表示祝贺,并寄予殷切希望。最后,参加活动的领导与航天员及其家属合影。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有关负责人表示,“神舟7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继“神舟5号”和“神舟6号”载人航天飞行之后,又一重大跨越。

        这标志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技术的国家。这次飞行任务的成功实践表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总体技术水平得到全面提升,运载火箭和飞船系统技术性能安全可靠。

        同时,也表明飞船发射、测控、返回技术更趋成熟,空间应用技术成果显著,舱外航天服研制取得重大突破,航天员已具备空间出舱完成科学试验任务的综合能力。

        这次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为实现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建立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开展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研究进而发展我国空间站,奠定了坚实的科研和技术基础。

        世界高度关注神七发射

        香港9月27日电:

        香港舆论热切关注“神舟7号”的太空之旅。27日出版的各大报纸在纷纷以大篇幅进行报道的同时,把焦点集中在航天员的“太空漫步”上。

        香港报刊认为,航天员“太空漫步”将为中国航天计划下一阶段发展打下基础,迈出坚实一步。

        香港《经济日报》说,中国航天科技又一次在世界舞台亮相,“神舟7号”的成功发射在世界各国都引起很大回响,美俄等航天大国的太空专家纷纷肯定中国航天技术进步神速。

        香港《文汇报》说,“神舟7号”载着3名航天员上天,不仅是人员数量的增加,更是质的飞跃。

        因为“神舟”飞船本身就是按照最多3名乘员的方案来进行设计的,各系统都要经受考验。

        《明报》的社评说,“神舟7号”载着3名航天员征空,任务完成之后,中国的航天计划将登上一个新台阶。舱外航天服研制和通过实用操作成功,说明中国在科技上又取得重大成就。

        新加坡《联合早报》刊登该报驻中国记者发自现场的报道,认为“神舟7号”成功升空“为中国航天史又树立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该报还用半个版面的篇幅图文并茂地介绍了“飞天”舱外航天服。

        《海峡时报》的报道说,这次壮举将中国的航天科技能力提升到新的高度,这次太空任务将如同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一样把中国人的国家自豪感提升到新的高度。

        美国《世界日报》在头版报道了“神舟7号”升空,并在焦点版面辟整版对此予以全方位关注。《侨报》在头版以通栏大标题对“神舟7号”升空进行报道。

        柬埔寨华文报纸《华商日报》的文章说,“神舟7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升空表明中国航天事业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尽管中国已经在航天和太空探测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中国政府多次强调,中国人无意争霸太空,中国发展航天事业是要为国家富强作贡献,是要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作贡献。

        美国《洛杉矶时报》发表文章说,“神舟7号”太空之行是中国建立空间站和登陆月球的前奏。

        该报援引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空间政策研究所主任约翰·洛格斯顿的话说,中国循序渐进地开展其航天计划,目的是把航天员送到太空工作,“世界将为中国航天员的太空行走惊叹”。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和《卫报》网站在第一时间播发了中国成功发射“神舟7号”载人飞船的消息。英国广播公司网站的文章说,中国发射“神舟7号”再次展示了中国在航天方面日益增强的信心和能力。

        加拿大《国家邮报》网站发表文章说,“神舟7号”太空之行表明中国的太空项目取得了长足进步。中国计划向全国电视观众直播太空行走足以表明,“中国人对其太空服技术及整个太空之行充满信心”。

        《印度时报》发表文章说,中国已经在经济、金融和政治舞台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今年又通过奥运会展示了强大的体育实力,这次的太空征服行动会进一步提升中国形象。

        《印度教徒报》《每日新闻分析》等重要媒体都图文并茂地介绍了“神舟7号”的发射准备工作以及将要执行的各项任务。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4,921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7,635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1,393评论 0 33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836评论 1 27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833评论 5 36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85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043评论 3 39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94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2,671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70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79评论 1 332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424评论 4 32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027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84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214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108评论 2 35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517评论 2 343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