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本月的工资入卡里了,加上原先卡里的数字,正好凑成一样的数字,很吉祥的数字,看着卡里数字一点点大起来,心中有很强烈踏实感。
果然,人还是没法离开“钱”这个东西,人终究变成“钱”的奴隶,被“钱”所左右,比如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哪一件不是与“钱”挂钩着。
工作至今,700多天,折算下,差不多两年时间。工作两年,工资有明显上涨,以为终于可以开始活得人模人样了,可与当下社会一对照,原来自己还停留在“生存”阶段。很明显的感觉就是,购买东西时,总容易拿捏不定,犹豫不决,在百般比较后,会选择价格低些但能满足“衣食住行”基本需求某项的条件的那一件。
然而,与“衣食住行”各项最低档的东西相处久了,有时候也难免会对上升一个档次的东西长出奢望,于是给自己设定一个虚拟小房子,定时存一笔到这个虚拟小房子,积攒了很久后,终于积攒到能够支付奢望的东西后,犹疑再三,将这笔资金抛出,将奢望东西购入。到手后,起先被兴奋、诧异、不安各种情绪缠绕,对物价爱不释手,但相处一段时间后,开始被失落填满,若不贪恋这份东西,这笔不菲的资金将继续掌握在自己手里,那个数字还是会非常漂亮,可是现在,为了拥有可能比基本需求上升一个档次的东西,这笔资金消失了、不再了,又需要投入较长的时间去积累。接着,被后悔情绪包围,总觉得当初为购买那份“奢望的东西”而积累资金的漫长等待的过程比等待得到的结果更为吸引人。
是否,这一系列情绪的转变,仅仅只是因为,还在生存的阶段里匍匐前进,所以体会不到生活的喜悦?
生存,它很具象,没有饥寒交迫,有衣食住行基本保障,就是生存。可是生活,它很抽象,怎样一种状态叫生活,好像说不上来。内心总萌发这样疑问,生存与生活,只是一字之差,可从“生存”阶段进入到“生活”阶段,需要多少步,却无法计量,也不知道这里发生的跨越,该以时间为单位来计算,还是该以距离为单位来计算?
以为从物质的满足进阶到精神与物质共同的满足,应该是一种理想中的“生活”的解释,于是努力将物质的需求降低,比如这份食物能够满足饥饿时所需,绝不多花更多的钱来寻找色味具全的其他美食,比如租房子住比买房子便宜,就一直租房子,比如公共交通比私家车便宜,就出行或行走或公共交通,而节省下来的钱,来满足精神上的需求,消费在购书上,为了有的放矢,先从图书馆借书来阅读,阅读后觉得好、值得买,就去旧书网寻找便宜的旧书,从而达到从视觉的吸收到实质的拥有。
好像这么做,从心理上真的以为精神与物质共同满足了,仔细想想,全然不是如此,精神上的满足,是一种高层次的感受,话题继续回到“衣食住行”上,那些所谓的物质满足,从需求而言,好像是满足了,可从精神感受来说,完全没有达到,比如食物,虽然解决了饥饿时感受,但食物的样子呢?好像无法从精神获得享受、获得美好的喜悦,其他也同理,包括后来提到的书籍的问题,旧书毕竟是旧书,从视觉上来感受,即使是九五品,也存在瑕疵,总不能与新书相匹敌。
说来说去,依旧还是这个问题,生存没有解决好,如何谈生活。
有多少人已经步入生活阶段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