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东周列国,纷洒血泪成河。忠贞与奸佞,智慧与阴谋,英雄与奸雄,守节与淫荡,正直与狡诈……盘根错节,诸侯国与国之间因着贿赂,逐着利益,分分又合合。
封建伦理的母以子贵,妻凭夫荣在这段历史中依然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但在人性对权力和美色的欲望面前不断上演的是一场场伦理败坏,道德互丧,骨肉相残的闹剧,可悲又可叹。
整部书中弥漫着浓浓的血腥味道,充斥着悲痛的呻吟与哀号。在这里,臣弑君,子弑父频繁又平常。还有一个特色便是对于许多灵异传说的描写,对于人与鬼的联想所映射出的是由于对自然神秘的崇拜而产生的最原始的宿命论,也是通过这些呼吁行善积德。他们作为素材的出现使得这段历史在血肉模糊的狰狞面孔中透漏出些许浪漫色彩。
就如被后世冠上“红颜祸水”的褒姒,作者描写为一宫女偶践鼋迹,怀孕四十年才生下,被扔到水中三天尚能存活,于是“生成妖物殃家国”。于是周幽王的一切罪过仿佛都可以摆脱,怨的都是这“妖物”,王因为她才“千金买笑”“烽火戏诸侯”,才使西周亡国。还有夏朝的妹喜,商朝的妲己,越国的西施,以及很多后世有相似经历的可怜女子都沦为罪魁祸首。
诚然他们有错,为保住自己及子女的地位或者性命而勾心斗角,甚至蛇蝎心肠。她们或许只想要一个温暖平淡的小家,可只因为天生丽质,倾国倾城便成为封建统治的牺牲品,沦为工具与玩物岂不可怜?但为何“狐媚偏能惑主”?却是一个更值得深思的问题。
“乱世造英雄”,春秋五霸应运而生。说是五霸其实并不准确,因为我目睹了每个诸侯国的兴衰荣辱,心却反 而淡定了,水满则溢,月满则亏,阴阳互生,物极必反,一样的道理。
五霸之首的齐桓公是以恩加四海,锄强扶弱,又以尊天子为名成就伯业,重用管仲、隰朋等贤臣良相,算是五霸中最让我敬佩的。但他也好色,晚年亲小人,最后不得其死。还有勾践,我佩服他的忍辱负重,鄙夷他的“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刻薄少恩。相比之下,范蠡与种都有经天纬地之才,经世治国之略范蠡的功成身退,更多一份明哲保身的智慧。
他能成霸,只有一个优点就是虚怀纳谏,才团结着身边舍命跟随的文武之臣。而这么简单的一点恰恰是历代许多君主所缺少的。
战国七雄开始于巧杀智伯,三家分晋。在这之前我印象最深的是郑国,它最“可爱”,在晋与楚之间反反复复,七雄之间互相攻伐,争夺土地,齐国的孙膑用兵如神,功成身退。魏国的庞涓阴险狭隘,自殉其身。苏秦的连横,张仪的合纵、远交近攻,廉颇和蔺相如的将相和,专诸、要离、荆柯的刺杀行动,乐毅六月间攻下齐国七十多城,田单更妙的火牛破燕计,孟尝君田文的鸡鸣狗盗,平原君门客毛遂的自荐,信陵君无忌的窃符救赵…都强烈牵动我的神经,在今天也是脍炙人口。
但四君子中,楚国春申君黄歇没有什么丰功伟绩,平原君赵胜爱美人胜于爱士,对博徒毛公和卖浆薛公起初的态度也证明他并非真正贤明。而且招纳贤士也无非是为了强大自己,兼并别人,燕国也有纳士的黄金台,但可惜六国中自私心太强,又互不信任,并且贪求贿赂,终于相继而亡。
最后再单说秦,自孝公任用商鞅变法而富强,到嬴政任用白起,王翦,蒙骜等武将灭六国完成统一,我才更深刻明白何为一将功成万骨枯,从郭开对廉颇的“遗矢馋说”,从李牧的无辜被杀,从屈原的被贬放逐,我才更明白何谓三人成虎。
“读史使人明智”一直很认同这句话。白起战斗的英武与活坑四十万人的残忍是人性的两面,齐国文姜的淫荡从某种意义上也是妇女人性的解放,伍子胥导致自己被夫差赐死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进柬方式不当,六国破灭教训我们团结合作时信任最重要…这里包含太多太多的智慧,很多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