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读了一篇一个小哥哥写的文章,读完之后感觉很心疼这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我没有经历过他的人生,也知道任何安慰的语言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他应该感谢上天让他活着,也该感谢自己没有放弃心中的那一份执念,才有今天。
小哥哥的经历估计也是可以拍一部电视剧的,很精彩:
父亲一直偏心自己的弟弟,所以他拼命努力学习。小学时有一次考了满分得了一张奖状,本以为会得到夸奖,但是最后去游乐场的是考试没有及格的弟弟。
初中时,由于作文成绩优异,老师把他写的文章在全校传阅,然后叫来了他的父亲,并且介绍他们认识一位知名的作家,老师说好好修炼,假以时日定会成为大家。结果父亲在回家的路上把他写的所有文章从车窗扔了出去,那个年代没有备份,他的心随着飘散的纸碎了一地。
高中时,学校有一位学生自杀未遂。老师为了杜绝以后发生这种事情,组织召开家长会,会上让他讲一下对于抑郁的理解,他的演讲获得了全校的掌声,他父亲站起来说,屁都不懂,不愿意念书,滚回家种地。他被羞的面红耳赤,大家也都无处可逃。
工作后,他有一次在工地出了车祸,耽搁了对账的进程,父亲知道后说了2个字,废物。
小哥哥说,“他只顾着否定我的一切,打着教育的旗号,摧毁我身上所有的可能性。毁了我,然后告诉我,都是我的错”。
这篇文章的留言也是爆了,大多都是安慰小哥哥的话,还有大骂他父亲的诸多言辞激烈的评语,很多人说,原来真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当父亲。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更多的是心疼这个小哥哥,我不知道怎么去理解这种父母,为什么两个孩子,一样优秀不好吗?否定一个去肯定一个,这样会得到什么?
要说孩子跟父母永远没有矛盾那是不可能的,小时候,父母工作都很忙,天天早出晚归,你早上没有起床,父母就上班走了,晚上直到你睡着他们还没有回来。所以你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那个时候你可能会想“妈妈,你现在天天忙不陪我,是不是以后你老了我也把你自己放在家里,然后出去忙工作呢?”
上小学时,你只有晚上放学回家。然后跟父母开始了战争,在她们眼里那么简单的题目,在你的眼里成了最难的。一道题讲1遍听不懂,你就该挨骂了。每次陪你写作业,你都要怀疑自己是不是亲生的。
读初中的时候,你进入青春的叛逆期,开始有自己的小秘密,不喜欢父母管的太宽,那个时候的你不理解什么才是酷,总觉得逃课、打架、染发就是潮流,于是跟父母那无休止的争吵又开始了。不对,应该说继续延伸。
读高中的时候,你开始住校。你嫌弃学校的饭菜太难吃,然后又羡慕别人的父母来送饭,可是人跟人是不同的,你的父母也在为你拼命攒钱。那个时候你依然嫌弃她们的唠叨,心里想着我要考一个离家远一点的大学。
读大学之后,你开始后悔自己的选择,觉得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家里什么都好,大城市没有家乡的人情味。这个时候你开始怀念父母在身边的日子。
工作后,你大约一年回家一次,每次走的时候,父母都是眼泪汪汪的送你。
你作为一个孩子,好像在而立之年之前的人生中,一直在跟父母斗法,你也会说他们的诸多不好,那么你有想过自己成为孩子的母亲或者父亲,该怎么样把这些毛病改掉吗?
成为父母之后,了配合自己的上班时间,早上总是早早地把孩子送到幼儿园,但晚上下班晚,很晚才去接孩子。
还记得阿里团队管理课堂上,刘宇老师讲的一个故:在一次战役启动会上,会开到21点多,发现一个女员工在坐立不安,以为她不舒服,走到她跟前问她怎么了,她哇的一声哭了,说孩子在老家,今晚发烧,想着开视频看看妈妈。孩子一次次的开视频,我因为开会一次次的挂掉。刘宇老师说,有没有想过,自己努力奋斗一年,在这座城市买套房,把父母和孩子接过来?好消息是一年后这个女员工真的买了房,把父母孩子接到自己身边了。
本来,拼命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
现在,拼命工作,成了忽视孩子的最大借口。
等做完项目就去陪孩子,等升职之后就好好陪孩子……
我们不陪孩子有很多理由,陪伴孩子却没有了理由。
在所有的优先排序中,孩子永远都排不到第一位。
因为我们有恃无恐。
总觉得,陪孩子的时间还有很多,今天陪不了,明天陪吧。
但我们错了。
今天错过孩子的第一次说话,第一次走路,第一次家长会,都是明天的陪伴补不回来的。
哈佛心理学教授吉尔博特说:“十年以后,你不会因为少做了一个项目而遗憾,但你会因为没有多陪孩子一个小时而遗憾。”
如果陪孩子是工作的话,我们一定是业绩最差的员工,要被批评,甚至开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