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中的人和事都有其两面性:可善可恶,全在一念之间。
最近大火的国漫《哪吒》可谓把善恶选择彰显的淋漓尽致。
哪吒和敖丙的命运是改不了的,就如我们一样,没办法选择自己的出身,环境以及家庭背景。
我们一步一步成长,纠正着人们质疑的声音。
但是到后来才发现你努力这么多的结果原来和别人刚生下来拥有的就差不多。你会怎么样?
感觉命运不公?感觉自己努力的还不够?质疑自己努力的结果?
“生而为魔 那又如何 如果命运不公 我便和它斗到底”
你看哪吒,本是颗魔珠,最终也会为祸苍生。除去母亲的坚定,父亲的默默付出,最重要的是哪吒想被大家认可的心。即使生来为魔,我也要成为英雄。
然而都明白所有的付出都是不易的,哪吒遇到了好的父母,好的老师还有好的朋友,申公豹就没那么幸运了。
“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休想搬动。”
努力勤奋的申公豹就因为是妖而不被师父重用。想来都会恶由心起。
一个妖想要搬动人心中的成见是不容易的。并且他不明白的是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得到大家的认可,而不是与大家为敌。另一方面他很可怜,在偏见中成长,不能正视偏见,成了魔。
而哪吒生下来就没有朋友,没有一个不质疑他的百姓。
他从小遭受到的不比申公豹的少,被排挤,被软禁,被针对,他心中的爱太少,以至于小女孩的一个微笑都能让他高兴,但又因为百姓的惧怕让他自卑,自卑到别人看他一眼,他都觉得是嘲讽。
他还小,他不能理解父母对他的软禁,师父对他的严苛,百姓对他的恐惧。
他只觉得被排挤、被针对,感到惧怕和愤怒。
并且丧出了当代青年人的态度:“生活里全是泪,越是折腾越倒霉,垂死挣扎你累不累,不如瘫在床上睡。”
但是哪吒不服输,想让百姓看到他好的一面,于是跟着师父学功夫,斩妖除魔。但是愚蠢的百姓又误解了他。
我们时常也会被人误会被人质疑,觉得委屈。给自己一个时间,有些事情自然有答案。
人世间,很多事情都是这样,我们付出不到一定程度,别人是看不到的,况且每个人看的面不同。
我们不能奢望我们做一件事就别人就必须看见我做这件事的好。
很喜欢哪吒的一句话“去你个鸟命 我命由我不由天 是魔是仙 我自己说了算”
从来不相信世上有命运这一说,任何一步都是你自己走出来的结果,是善是恶,都是自己选择的路。
还记得《阳台上》有一段张英雄与伙伴的对话:
“我们这样不是就成坏人了”
“谁不想成为好人啊。”
是啊,有的人是被现实磨平了理想,被人世的丑陋磨平了善意。我们呢,平凡而又普通的人,希望对残酷的社会心存感激,给世间不幸的人一点勇气,让他们都成为平凡的好人。
我们总是在对错之后判断善良和可恶。美国知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正义之心》一书中提到了道德的三条原则。
第一原则是个有点儿反常识的观点:人们总是在习惯先用感性下了判断后,再用理性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
第二原则是道德情感有六个维度,我们日常生活中,一切道德判断基本都可以在这六个维度上找到对应。
道德的第三原则,道德有凝聚力,同时也是盲目的。它具有凝聚力量,能让人类更好地建设社会,但它也是盲目的,会令我们在做道德判断时产生分歧。
人们都在不停的要求别人做什么,而不是考虑。作为旁观者,我们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在加重事情的走向。这世上可以评价的事情有很多,但是无法评价的也不少。我们无法站在道德制高点评论对错,善恶。
很多时候每个人在某个阶段,即便知道向前一步是“深渊”,即便内心很挣扎,却依然有犯错的冲动,但是每个人心中善会去阻止冲动。这就是善恶并存,这种心中的挣扎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的。
可是人们不会明白的,亦善亦恶,亦对亦错
,这都是自己,人类就是在不停抉择恍惚之间走过的这一生。
希望我们得失有量,负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