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甲骨文、华德福,貌似毫无关联。
如果你了解过华德福-据称是适合人类的教育,你就能明白,为何在看到这本毛笔小楷手写繁体《内经》课本时,我会夺泪而出不能自已。
几个甲骨文赫然在目。
为什么用甲骨文?因为遵循汉字的诞生。
为什么遵循汉字的诞生,因为学习中医需要读懂古书。
繁体够吗?不够。繁体是知其然,甲骨文是知其所以然。
基于方块字的特性,当孩子清楚一个字的诞生过程,既使不知如何发音,也大致能读懂字义。
枯燥吗?反倒有趣,仅仅是在句子中出现时顺带讲解。
比如:化。
甲骨文是两个背对背而头脚方向相反的人,即一个人在模仿另一个人,即“教行也”。经过金、石鼓、篆、隶等一步步演化成为现在的字形。
比如:生、长等等,每个字都妙趣横生。
最终,孩子们在读一句话、一个词语时,这些根植于深层的汉字,使得他们的解读更加通透明澈。
与一个用简化字学习医学经典的人,就此区别开始。
今天看到毛笔小楷竖排繁体,突然不再晦涩难懂。
它在纸上富有极强的生命力,活泼丰盈,亲切家常,刚强又温婉。
此谓“医学在医外”。
这让我想起早些年关注的诞生于德国的华德福教育,“人智学”创始人史代纳近来被中国儿童心理学领域反复提及,至今在世界范围内仍争议不断。我们单从课本来说:华德福的课本是孩子们自己制作的,文字大小、插图都是自己动手,利弊自见。
而六度古中医学堂的课本,相比之下,更具中华文明渗入的痕迹,其蕴含的深厚意义绝不仅限于写字插画,更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如此深厚广博的泱泱学识,学堂在一点一滴、不知不觉中让后来者浸润:从亲手炮制药材,到古建筑模型的搭建,再到精神领域的升华……
如今中医传承的路上,教育,究竟该如何开始,如何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