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礼学三大经典,是儒家最繁琐同时也是最接地气的学问。
主线
- 古人为什么要发展礼学,并且弄出这么多繁文缛节?
- 繁文缛节无法传承,脱节了怎么办?
- 为什么考试和应聘都算“非礼”?
- 领导切瓜问题如何应对?
礼学的合理性
- 礼学是一门很繁琐的学问,规定了生活中各种细节的具体规范。
- 儒家相信礼是周公创制的,是一套使社会长治久安的法宝。
- 礼的核心意义是“定亲疏, 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
- 礼和法:宗法社会里,礼就是法,非礼相当于违法。家法就是国法,齐家是治国的前提。
- 礼和乐:乐是礼的一种表现,属于公共活动,有节制。
礼仪的现实意义
- 人对稳定感有与生俱来的渴望,这是礼制最底层的心理基石。——乡土情结、稳定工作。
- 自由是奢侈的。很多人面对未来的无限可能性,反而有一种无可适从的恐慌,因为他们害怕负责。渴望回到家人的身边。
- 如果大家都维持着宗法关系里的温情脉脉,那么一切都是按部就班,很多东西就有了保障。
- 要维护礼制,任何僭越都要被严防死守、赶尽杀绝。中国称为礼仪之邦,是因为礼仪曾是维系全社会的纽带。
- 反观今天的讲文明,懂礼貌传统意义上的礼仪的作用有很大的不同这是无产阶级的新道德。
中介与防线
- 以礼自防;礼是一种在人际关系中保持距离的手段,给别人和自己留面子,让整个社会一团和气。
- 日本人需要中介,注意距离感,对人掌握分寸,自然不容易冒犯。推己及人,会让自己舒服。
- 礼仪之邦不鼓励平易近人——张敞画眉。举案齐眉才是优秀楷模。
装与不装
- 从人际关系的角度上讲,装与不装各有利弊。
- 不装不用耗费克制力,轻松自然,但很难保持稳定持久的关系。
- 装,能增加自己的性魅力,同时能够维持稳定而长久的关系。但是容易引起别人的敌意。
考试应聘是非礼
-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毛遂自荐是非礼的,三顾::茅庐才是合礼。
- 有廉耻的人不可自由恋爱。传统上反对的原因,虽有不放心自家儿女的眼力,跟重要是非礼;
- 有廉耻的人不可自我推销。“自媒”是可耻的。当他成为读书人唯一的出路后,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淘汰也会发生,考生的心态容易陷入纠结。
礼下庶人
儒家学者改礼——《朱子家礼》大行其道。
- 科举内容和科举制度对礼学的错位,导致读书人不把经典内容当真,“经,权转化理论”盛行,进而导致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诞生。
- 古礼与现实脱节。社会的变迁,宗法的解体,导致礼学经典越来越难懂,越来越难实行。
- 佛教道教对民俗的浸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