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有给年轻人牵线搭桥的需要,总是需要问一个问题:想找什么样的?
得到的回答基本一律:人好就行。
人好就行?那,咋个好法呢?说个具体的好?
我也突然发现,如何判断一个人的”好”,是个世界性的难题。
过去,人们喜欢用一种推理逻辑来进行判断:
人们可以根据一个人的A行为推断这个人有可能做出什么样的B行为C行为。
小时候看到的文艺作品里,恋爱描写中常常采用这样的“识人法”。
女孩子看到一个男青年爱祖国爱学习爱人民,就推理推出这个人实在可靠,是值得爱的人。
当然这有的时代痕迹的因素,但是仔细推敲一下的话,这样的“识人法”还真是不无道理。因为人们很多行为的内容也许不同,但是这个行为所贯彻的思想意识却有可能是一样的。
就如有子说的: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未之有也。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一个贯彻“孝弟”思想意识的人,那么他就会有“孝弟”的行为,那么他“犯上”的可能性就很小了,那么他作乱的可能性也小了。
小的时候,文艺作品里的人物都是“高大全”似的,一好百好。后来,人们开始质疑这种事情,主张所谓的人的多元化多面性。怎么表现呢?于是就给正面人物加缺点,给反派人物加优点。
不过,这样的事情并不容易处理得好。事实也证明了,这样加“反例”的方法,也并没有几个所谓的“丰满”形象,并没有塑造出成功的“性格多样性”人物形象出。
为了多元化而多元化的人物性格塑造并不是很有说服力,思想与行为之间、行为之间的逻辑关系总是显得牵强附会,生拉硬扯似的。
真的,一个人的行为之中,也就是味觉这个行为不太受思想意识的影响吧?其它的,无论大小行为,都是要由一个人的思想意识决定的。
正面人物之所以是正面人物,肯定是思想好得够格。那么,要是硬让他的其他的诸多行为表现出背离主要的思想意识,逻辑推理上还真是有点说不通。
除非我们能实实在在地承认,他的那个所谓的“好”其实并没做到真,做到位,或者说穿了其实那就是个“伪”好。
我常这么来看一些被舆论推出的先进模范人物。在这些人的事迹中,最爱罗列的,不是他们工作责任心强所以只顾工作不顾家庭,就是他们因为热爱人民大众所以不顾家人死活。
这些在我看来就是一些 “伪”好,要么就是做宣传的人别有用心。因为是有的人希望老百姓都是甘于奉献甘于受苦受难。
在我看来,要真有责任心,不会做出没有责任心的事情。家人也属于人民,真爱人民的话干吗就不顾人家死活了?这些典型怎么能被当成典型呢?那些人知道什么叫真好吗?
你想啊,如果一个人的行为相互之间矛盾的话,于理于情说不通啊。一个爱人民的人会对人民粗鲁无礼吗?一个很爱国主义的人一定会爱护国家环境的吧?那么他还会在街上乱扔垃圾吗?要是这个人说他心里很爱人民但就是不会尊重别人的喜怒哀乐不会彬彬有礼的话,他自己应该知道去学习怎样让别人舒服的行为;要是这个人说他真的很爱国,那么他自己会去研究探讨爱国行为都包括哪些内容的。否则的话,你也就别再说自己心里有行动上却不会去做的那些理由啦!
要是有一好,真的是会引申出百好。很多事情看着不关联,其实,却有着千丝万缕的逻辑关系。所以说,让我说的话,人物会有“高大全”现象,还是很有道理的,存在是有合理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