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自制力是一个伪命题。根本不存在这种命题,自制力是“自我觉察”能力的外在表现,有了自我觉察能力,自制力就是一个顺理成章的事情。
这话我部分认同,因为在我身上经常会发生这种事情。尽管我的自我觉察能力不是太高级别,但也会体会到由自我觉察带来的自制力这种外在表现的加持作用。
但有一种对象可能不太适用,所以,这个说法并不全对。那就是孩子。
让一个孩子拥有自我觉察的能力是非常困难的,他们天生就在不断的和外界的新鲜事物进行融合交汇,根本没有时间也缺乏兴趣去关注自身。可以说孩子这个时候,像一块海绵,更多的是吸收外界的知识,甚至是一切。很难有这自我觉察能力。
没有了自我觉察能力,那么通过这种方式来提升自制力基本上就是死循环。
我的孩子今年9岁,是个典型的缺乏自制力的孩子。主要表现在学校老师经常会投诉他课堂上的小动作,或者不顾学校的规定、老师的强调,带玩具回学校玩等等。
另外,孩子弹钢琴的时候往往心不在焉,总是缺乏兴趣,以磨洋工、耗时间为最终目标。但是玩起游戏或者看动漫的时候却兴致勃勃,有时候甚至忘记上厕所。
种种表现让我们夫妻俩伤透了脑筋。老婆比较好强,总希望能够把孩子教育的出人头地,从重点小学到重点大学一路直升。我虽然对此也不以为意,但老婆的期望总要支持。我们其实并不限制玩,但一个是要求完成现有作业,另一个是玩的有节制。
但很遗憾,孩子始终无法做到这两点,一有时间就做他想做的。严厉禁止、恐吓以及打骂基本没用,往往是好了一两天就原形毕露。
终于有一天孩子浪费了一个上午无所事事后,老婆完全失控。我觉得如果是硬性的措施无法起作用,就必须分析根本原因,从而想出解决办法。
在自我觉察和自制力之间,我一直认为存在着一个正向的循环。即自制力提升,促进自我觉察能力,而自我觉察能力的提升,将更多的反馈到自制力这个外在层面。
小孩子在0自制力的基础上,如何开始培养?如何让他的自制力逐渐催生出自我觉察能力呢。
交换机制,用孩子的兴趣点交换我们期望做的事情,并逐渐培养他的自制力。
比如孩子喜欢看动漫,我们也允许,那么就用专心弹钢琴半小时来交换随意看动漫半小时。形式不限。我对孩子弹钢琴提出了明确的行为标准,比如不能离开座位、不能说话、输出流畅等具体要求,这些要求孩子都能明白且理解也非常到位。
另外,需要注意反馈的及时性。就像嗑瓜子一样,往往是在付出很小的代价就能够在很短的下一刻体会到劳动成果的反馈。这样坚持的时间最长!
所以,奖励必须是当天甚至是马上的,越快见效整体收益就越好。
这个机制实施后,孩子的效率提高很快,看得出来他是认真在付出,包括作业、弹琴的结果大大改善,最关键的是,随着孩子行为逐渐进入良性循环,老婆的脸色也和缓了太多了,情绪也变得乐观积极了。
不过我知道事情远远没有结束。半小时的自制力绝不是我的最终目标。现在孩子年龄小,所以聚焦时间最多也就是半小时。那么以后可以逐渐提高为1小时、2小时、甚至更久。
当他发现,认真做完每天必须要做的事情后再开始玩,那是个多么欢乐的事情,这才算是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好吧,我会继续观察、分析和思考,争取能培养起孩子的自我觉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