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育儿路上的奖与罚”,提到了惩罚和奖励对于孩子都没有益处,那也许有人会疑惑,既不能惩罚,也不能奖励表扬,难道对孩子的一些积极行为就没有任何反馈吗?
当然不是,我们的确可以说一些话,做一些事来替代表扬,而且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对于孩子的正向发展有很大帮助。
描述我们看到的
当孩子画了一幅涂鸦之作,兴奋地拿给你看,通常我们会说,:“哇,宝宝画的真棒!”但就这么一句夸奖,是很空洞的,时间久了,孩子就对这样的夸奖免疫了,并不能达到激励的作用。
面对孩子的画作,可以说的是,:“哦,你画了一个笑脸,然后你加了新的线条,使他有了头发和耳朵。”对孩子的行为进行陈述性的描述,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关注的真诚。
当孩子好不容易自己穿上了鞋子,不必夸张地说,:“宝宝自己把鞋子穿上了,太厉害了”虽然我们心里很为他高兴,但并没有必要过多表现我们的感受,因为这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他自己的感受更重要。
只需要说一句,:“你自己穿上了鞋子,你做到了”,简单的,不带评价的描述,让孩子知道你注意到他了,也会让他对自己的行为感到骄傲。
解释其行为带来的影响
当孩子帮忙把客厅打扫干净后,可能父母会说,“哇,真棒,你真是一个好帮手!” “你真是个勤劳的孩子!” 像这样对孩子进行评价式的表扬,并不能真的激励孩子,反而会让他们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得到父母的赞扬和认可上。
这时我们可以通过解释其行为带来的影响代替表扬。比如,“谢谢你打扫客厅,现在地面上看起来干净整洁多了,不会有人因为踩到杂物被绊倒了”。
这样的解释,会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竟有这样的影响力,能够为他人带来帮助,这可以使孩子从心底里认可自己,激发自己的责任心。
提问而不是评价
当孩子用黏土做了一个小动物形象,兴奋地拿给你看,通常父母可能会说,“做的真棒” “捏的真像,真好看” 。这是通过评价的方式给孩子回应。
如果换成提问会怎么样,比如,“哇,你捏了一个小狗,你喜欢它吗?” 通过提问引导孩子关注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或者获得称赞才去做这件事。
当孩子主动把自己的零食分给了小伙伴,不要说:“做的真棒,学会分享就对了!” 而要试着提问,“你是怎么想到要分享给小伙伴的?你不用非得这么做啊”
这样的提问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注和认可,同时也思考自己的行为。这样的回应不会让孩子觉得,父母称赞他们是因为他们的行为达到了什么标准,或者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
最终我们希望帮到孩子的,并不是让他成为我们希望他成为的人,而是引导他发现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以及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