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坚持就是胜利”,我却想质疑,坚持一定就会胜利吗?放弃一定就是错误吗?
可能会有人跳出来反驳:“这都坚持不下去,真是没有毅力啊”。
说到坚持,在传统观念里面,这是一种美德,一般用于形容一个人意志坚定,能够持续做到某件事。而说到放弃,大家脑海中都会呈现一幅景象,失败者走向余晖的萧瑟背影。
放弃并不是全盘否定,而是改变一条道路重新出发。梵高放弃了做传教士,成了著名画家;鲁迅放弃了学医,成为一代文豪。我相信,他们当初在面对选择时,是有一番挣扎的,却依然选择了放弃,也为他们的人生开启了新篇章。
有人会说,伟大的人不管做什么都会成就其伟大,而我们这些芸芸众生做什么都会很平凡,反正都做不出什么成绩,还管方向什么事?
放弃也是一门艺术,放弃意味着重新抉择,这必然会挑战某些人的舒适区。如果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深陷泥潭还不及时掉头,那坚持就变成钻牛角尖,成长的路上也将多走弯路。
由于一些陷阱的存在,会让人沉溺于错误的坚持:
1、间断强化
人们对时好时坏的事情更容易上瘾。如果做事情时常失望,偶尔得到一个肯定,会觉得“哇!这事有苗头”,就容易陷入盲目坚持。就像赌徒,如果一直输钱反而不会继续深陷,输钱最多的是吃到一些甜头的。就像《活着》的主人公年轻时那样一步步,被时好时坏的赌运输光了家产。
2、挽回失败
如果「失败倾向」出现,人们反而更容易选择坚持。这就好像普通人玩游戏,对自己说“玩完这把就上床睡觉”,可一旦没通关,就会想着再玩两把,迟迟放不下手机。
3、经验依赖
大脑具有惯性思维,会根据以往的经验去走,遇到相同的事情,但是条件改变了,大脑会告诉你“这件事,我以前是这么做的”,然后就沿着原有的轨迹进行,殊不知,环境时刻在改变,过往的经验很可能已经失效了。在错误的方向坚持,看不到其他解决方案,只能事倍功半。
明智放弃不是遇事就放弃,而是有选择地掉头。有一个好办法就是「审视自己」,遇到以下两种情况,最好考虑放弃。
1、胡萝卜式胜利
它指的是总感觉快要达到目标,可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都无法实现的事。打个比方,为了让驴赶路,农夫会在驴前面吊一根胡萝卜,可我们都知道,驴是永远吃不到这根胡萝卜的。
2、回避型动机
动机有两种,进取和回避。进取型动机关注个人发展,而回避型动机害怕风险、麻烦和不确定。采取这两种不同动机,会有不同的行为方式。
拥有进取型动机的人会具有自我驱动力,更愿意为了提升自己而努力,比如,积极工作,在工作中成长的人。而采取回避型动机的人,更愿意待在自己的舒适圈内,比如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就不去进行自我成长,一直重复同样的工作。
从长久来看,回避型动机不利于个人成长,为了避免某些痛苦而继续坚持,反而容易让人固步自封。
放弃也是要讲究方式方法的,如果念头一起,就说“我不干了”,这往往是一种冲动下的行为,等那股冲动劲一过去,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悔恨。
最好的办法是循序渐进得进行,给自己一段时间,多问自己问题,搞清楚自己放弃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有没有更好的选择?放弃了我会后悔吗?和现有情形相比,放弃了会变得更好吗?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
书中,对于合理放弃分了四个步骤:
01 转换念头
对自己的选择进行权衡,比较利弊。
02 正视情感
放弃意味着远离熟悉事物,通常会引起情绪波动,不要假装没事,要学会接纳适当的负面情绪;
03 转移目标
尝试为新目标做计划,把注意力集中转移;
04 立即行动
设立新目标后,开始付出行动。
前行路上会遇到很多次选择,可能当时的你在做决定的时候义无反顾,但当时间过去,情况改变,你需要问自己,当初的决定,放在现在来看,是否还正确?是否还要按原有轨迹走下去。
人往往会很自恋,认为自己没错,不会轻易改变自己做下的决定。当踏出改变的那一步,你的未来充满了未知,正如《黑天鹅》里面提出的黑天鹅效应,改变世界的从来都不是可以预料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