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会看到,有一些全职妈妈,长期在家里带孩子、做家务,很容易发泄很多不满情绪。
老公工作了一天,下班后非常疲惫地回到家里。本是享受一家团聚,孩子、伴侣其乐融融在一起的温馨。
却经常被妻子喋喋不休的唠叨,对一天中家庭琐事的各种抱怨,弄得所有的好心情都没了,闹不好还要发生几句争执。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因为全职妈妈所做的一切,会被家人觉得是理所应当的,觉得这就是生活本来的样子。
可是却忽略了她除了带孩子、做家务,她还需要些什么?
也许她想要休闲、放松,希望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却被每日的生活琐事缠身,根本没有机会去做那些她想做的事情。
时间长了,她可能渐渐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可内心潜在的需求,会让她不断地产生各种情绪。
当然,这里只是把全职妈妈作为一个典型的例子。
其实,即使两口子都上班,每个人的内心也同样会存在很多潜在需求,只是自己没有觉察到,但就是莫名其妙地心情不好。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有一个核心:
只有自己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情绪才会变得特别不好。
当你的孩子说:“我需要一个手机。”
他需要的是什么?
仅仅只是手机吗?他需要的可能是手机里面的游戏,手机只是满足他欲望的一个工具,一个策略。
当他想要手机玩游戏的时候,他背后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是陪伴,是关注,是放松,是自信,是成就感……
当孩子说要玩手机,我们要尊重孩子,满足孩子,就是把手机给他吗?这就是满足孩子的需要吗?
只有人类共通的需要,才是真正的需要。
手机只是孩子获得需要的一个“策略”,而背后真正的需要是陪伴、关注、放松、自信、成就感等,这些人类共通的需要。
所以,我们在沟通中要分清楚“策略”和“需要”,去洞悉对方行为背后那个真正的需要。
人类共通的需要有哪些呢?
我们可以把它列出来,经常以此为参照去洞悉对方的需要。
社团,朋友,归属感;
玩耍,乐趣,休息,放松;
被倾听,被理解;
倾听他人,理解他人;
能力,技能,才干;
学习,探索,发现;
理解自己,自我体贴;
选择,自主,自由;
安全感,信任感;
自我表达,创造性,给与和分享;
帮助,支持,尊重;
有影响力,被关心……
洞察对方的需要,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能力。
在什么时候你容易变得易怒和暴躁?
答案是:当你的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的时候。
需要是所有行为的动力本身。
我们如果能够去关照自己内心的需求,我们就不会那么容易发飙。
我们如果能够去关照对方的需求,对方的情绪就会好转。
我们需要去了解每一个行为背后的需求。
但是,你知道这里面最大的难度是什么吗?
难就难在你自己也会有情绪。
想要做好这一点:
首先,我们要学会接纳和关心自己的需求,知道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么,而不是把脾气发出来。
然后,才能拿出这个精力去满足对方的需求。
如果你的心中没有爱,你就没法给别人爱,这就是这个事的难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