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上周五讲了一节麻吉星公开课《燃烧》,先写一下我的小感慨。这是我第三个学期加入麻吉星精英团队,属于团队里面年龄最大、参加时间最长的一位。同我第一期加入精英团队的同事打趣我说,你还讲麻吉星啊,都讲了好多次了吧。我苦笑说:是啊,我属于老黄牛型,你们都修炼成"仙“了,我还在低头找草吃。经同事点醒,我发现确实如此。每次加入麻吉星精英团队,我都会欣喜若狂,总会想又可以跟着专家学习了,还真没发现团队里早已换了一批又一批年轻面孔和新生势力。而我还在一直在寻找自己的教学出路、、、、、、。
上个学期由于种种原因,我只讲了一节公开课,第一次听黄教授点评,真的是一针见血指出自己的短板。要上好一节探究实验课,应该”先立后破“。记得第一个学期受王博士“以生为本”教育观念的影响,这两次授课都是投放许多实验材料,尝试让学生自由选择材料,设计实验方案,开放式做实验。结果高估了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也就是孩子现有阶段还没有很好的养成做实验的基本规则和意识形态之前,破壳行走容易乱方寸。
上个学期听黄教授点评完之后,我开始重新优化自我评价表,将评价表分为实验前和实验后,实验前,小组长和组员讨论商定,选出适合自己的岗位。选出后组员按照岗位写上职责和承诺签字。当时我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就是让每位成员都明确自己的岗位和职责,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实验后添加了他评环节,主要是小组长点评成员。整节探究课下来,不光自己给自己打个分值,同时同伴也要给你打个分值。
在这节课上,我花费了将近20分钟,(张琦老师点评时给我指出的)用来分岗位,明确职责。讲解各职责要求。
黄教授点评此环节时,对我说:明显看出李老师在刻意练习规则意识,但贵在坚持,一节课可能收效甚微,只要坚持下来,功夫用在平时,一定会出效果。课堂上也不用拿出过多时间和精力强调常规。黄教授建议一个单元设计一个评价量表,让学生贴在单元封面上,本单元关注哪些内容,让学生聊熟于心。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建议,本周已开始着手建立。
另外,黄教授还讲了预习案的预习方法和实验方案设计的重要性。下个篇目逐步详写。今日到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