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在后记中写道:
斯宾诺莎认为:人屈从于感情,有如套上了枷锁;只有运用理智,人才自由。
生活就像一条波斯地毯,虽说色彩斑斓,令人眼花缭乱,实际上却毫无意义。也不可能改变成另外一个样子。只有摒弃人生的幻想,挣脱精神上的枷锁,才能成为无所追求、无所迷恋的自由人。
- 菲利普幼年丧失双亲,之后被亲拨付抚养。在菲利普眼中,伯父是一个没什么感情的人,甚至对自己的妻子也是这样,而伯母确实给过自己比较多的关爱,那是因为伯母没有自己的孩子。
- 即将成年的菲利普,在学校的表现时好时坏,似乎他可以控制自己变成一个“好学生”或“坏学生”。但是菲利普却不愿意沿着他人的期望,做一个“好学生”,然后顺利上大学。因此他不可抑制地走上了叛逆之路。在与家人(伯父)、学校(校长)的斗争中,菲利普取得了胜利,顺利来到德国旅居。(根据小说的描述,这段属于非正规的学习,甚至没有正规学校,只是住在寄宿家庭,然后去找一些私人教师上课)
- 德国的生活总归要结束,回到家乡的菲利普再次与伯父斗争,再次胜利——这一次,菲利普要去巴黎学画画!当然,菲利普很快认清自己并不具有这方面才能,于是两年后果断放弃成为画家的梦想~
从德国到巴黎,菲利普已经学会了自己算计着金钱过日子,他已经能明白,自己并没有太多钱可以挥霍,尽管如此,他的生活还是优于了很多人。(所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放弃学画后,他尝试做会计,实在无法忍受,最终决定学医。我认为这时候难能可贵的是,菲利普依然能够对自己将要接触的领域保持好奇,尽管自己的年龄已经超过了很多“同学”。
- 他在学医期间,坠入情网,喜欢上一个他口中“两片薄薄嘴唇,毫无血色”的女孩。他跟这个女孩分分合合三次。这个女孩叫米尔德利德。米尔第一次离开菲利普,是为了和一个她认为经济条件优于菲利普的人结婚,最终生下孩子,却被这个经济条件好的有妇之夫抛弃。菲利普帮米尔顺利生下孩子,并抚养着这个孩子。还因此抛弃了一个真心对他的女孩。米尔第二次离开菲利普,是与菲利普的朋友私奔,路费还是菲利普给他俩的,之后被菲利普这个花心的朋友抛弃。之后米尔混混沌沌堕入风尘,再次遇到菲利普,米尔已经不堪生活的重负,因此菲利普又被心中不可遏制的感情控制,收留了米尔德利德。这时候菲利普并不想再占有她的肉体,他对她的感情,已经说不清楚。因为菲利普的冷漠态度,米尔不能够接受这种被菲利普冷淡对待的日子,以前菲利普几乎对她唯命是从啊!于是双方在一场吵架后,米尔德利德像强盗一样摧毁住所所有的行李,头也不回地走了,从此湮没在人海中~~
- 就在这段时间,菲利普炒股失败,赔得底朝天,迫于无奈求助朋友,然后去成为商店接待员。凭借自己的一点绘画功底,设计出令顾客满意的作品,被大家高看一眼,可能要升迁。就在这时,伯父留给菲利普一笔财产,足够他完成医院学业,于是他毅然返回医学院。
这期间他完成学业,同时保持着与朋友一家的联系。直到后来,菲利普从医学院毕业、去外地实习、又返回伦敦的医院任职,一直保持着与朋友一家的友谊。- 后来,菲利普与朋友家的大女儿(比菲利普小大约10岁)产生感情,在幻想中不断纠结,最终决定留下来与她共度余生。对方却告知他,她其实并未怀孕。面对这个转折,两人推心置腹,重新选择——仍然陪伴对方共度余生!
这样流水账似的记录下来,感觉这也只是平常的一生,谁不会面临几次选择,不会遭到挫折,不会失望透顶,不会否极泰来呢?
冗长总是叫人乏味,然后让人生出一种,人生毫无意义的感觉,然后似乎与作者的主题相呼应,人生就如五彩的波斯地毯,实际上毫无意义。那么这本书中的人物又为什么一直一直流连在人间呢?
我想,原因在于,人生并非没有意义,但意义不在于已经确定的目标或者路线,而在于这沿路的风景,这冗长一生当中的无数细节!
第一次去教堂看着那些“奇怪的人”,第一次被别人嘲笑跛足,第一次与别人吵架,第一次只身远途旅行,第一次感受到男男女女之间的心跳,第一次为一个人疯狂,第一次为一个人沉静,第一次······
这句话也许出自《伊斯坦布尔》——仅凭既定的路线是无法到达斯里兰卡的。我已经忘记了这句话的前因后果,但是用在这里依然合适。我们的一生,无法被规定路线,我们每一次做出的选择,都为我们开启了不同的人生,不要被“目标”枷锁,不要被“情感”枷锁,做一个心甘情愿,在这个世界,快活一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