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在小朋友画画班的书架上看到,是属于小朋友阅读的绘本。但作者的深刻与寓意,让这本书超越了年龄限制,同样适合成人看。
就像作者谢尔.弗斯坦的另外一本书《阁楼上的光》,小孩子听的津津有味,哈哈大笑。它同时也是美国大学一年级的推荐书目。
一本超越年龄限制的图书,离不开它形式的独特与内容的丰富。孩子可以看到游戏与玩乐,看到好玩与有趣。成人看到生活与思想,有了更深的思考。
一个有意思的故事,不管是孩子还是成人,每一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经验予以诠释。
至于我,看到的是一个人的人生探索与领悟,永远在路上的美好。
一个缺了角的圆的目标就是寻找到自己失去的那个角。在寻找的路上,它走走停停,和它遇到的每一个角、每一种景色交流。它遇见了若干角,经历了若干事情,终于有一天,遇到了那个它,那个非常合适的一角。但是它发觉自己失去了一些东西,譬如歌声。缺了角的圆不甘心那失去的歌,怀恋那过往的时光,于是它放下自己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一个角,重新一个人上路。
它的缺失与追寻,得到与失落,再次上路的历程,不也是我们每个人设定目标,实现目标,目标实现后的迷惘与再确定人生目标的过程与心路么?
让我们奋斗的是对自身不完美的认识,我们一直在想办法去满足自己某个愿望,但是当这个愿望实现的时候,却发现,其实我们已经不需要了。生活之中,我们得到了一些东西,看似圆满,其实也是我们的负累。我们只能舍弃一些东西,才能回到自己的自由自在。
这时我们发现,我们以前的状态挺好,那一种状态,是一种自由自在的状态,是你习惯了的一种状态。
在今天与昨天的对照中,你发现了自己真实的需要。正如缺了一角的圆发现外形的圆满并不是自己所真正想要的,它想要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可外形的圆恰巧阻碍了它对这种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的实现。如果没有这层追寻与对照,怎可能发现自己呢?人生永远在路上。在路上的意义也就是如此:寻找自我,发现自我。
譬如苏轼做官,常有公务繁忙,累生之说的无奈。然而,为官既提供给了他一种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又让他认识到自己2的所好,更加亲近自然。
人世间诸事常难两全。我们能做的也就是在自己的各种经历中,确定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这个缺了角的圆是聪明的。当它注意到自己生活失衡(自己在变成一个圆后速度越来越快),没有了从容的脚步与悠闲的生活方式后,它果断的放下了这个圆,重新以自己的速度上路,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它是有勇气的。而现实中,我们为诸种因素所困,不能如此轻易舍弃自己拥有的东西。
每个人或明或隐的有一个梦,都勤勤恳恳一直在追梦的路上。我们乐此不倦,心中是唱不完的歌。在路上,是最为丰富的一段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