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酒席间,真心规劝他人反让他人不屑的经历,让我真正领悟到“位卑莫劝人”这句的真谛。
第一次,单位主要领导召集众下属一起聚餐,目的其实非常直白明了,就是想通过酒席和谐的氛围,加深相互了解,增进同事之间的友谊,便于以后工作的开展,凝心聚力为了更好更快的完成年度工作任务。单位中层聚会,当然是主要领导做主陪位,其他人员再按照职位与年龄依次就坐。
这些都不是问题,但中途走了板不仅没有将和谐气氛保持到最后,反而使主要领导与个别老同志因喝酒步调不一致而发生了争执。起因也非常简单,主要领导想少喝点,也可能感觉自己居高临下稍微偷懒一次,他人不敢与其攀比计较,可就那位不知天高地厚的老同志口不留情,当场擢穿了主要领导的想法,很让领导气恼。两个就当着众人的面,发生了争执。互不相让,一时大家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眼见一直僵持下去也不是个事,我便站起来主动申请提一杯酒,想借此缓和目前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也给彼此一个台阶下。我的提议不仅未得到主要领导的响应,反而听到一句:“喝什么喝!”随即,拂袖而去。让我弄个大红脸,当时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比让人扇一巴掌都难受。
还有一次,那是几个玩得比较要好的朋友的一起聚会。其中有一位朋友,虽然官不大,但却是一个部门负责人,笔杆一动还是有些权力的。最近遇到一个难题,他让单位一位服务对象给告了。席间,借着酒劲,他自己把此事搬出来胡侃一通。作为他的一位朋友,我想给他提一点善意建议。还未等我一句话说完,他便不屑一顾地打断了我话,说道:“你懂几个问题。”我马上住嘴,很想扇自己几个耳光。恨自己那么犯溅,那么不长记性,上次已经有类似的教训,怎么始终不肯引以为戒,心中暗骂自己,活该再次因此受辱。自古就有人微言轻,位卑的人不足以谈论他人的功过是非,否则自取其辱。
老话历经千载锤炼,是阅尽千古是是非非而后得出的金玉良言,必有他的道理。有一定身份的人往往将自己看得很高,始终认为自己聪明绝顶,智慧超群,他根本没有将地位比较低下或者同级人员放在眼中。他们这些人一般把“位卑足羞而官盛近谀”奉为座右铭。他们惯性思维是,官大的话就是圣旨,那怕是错误的也要一丝不苟贯彻落实,也必须听之任之;对于其他人的话,嗤之以鼻,根本不予理睬。甚至把地位比自己低下的人给出的建议,视为对自身的一种侮辱、一种亵渎。
此类人自命不凡,实则糊涂至极。子曰:“三人行必吾师”,《资治通览》也有“兼听此明,偏信听则暗”等诤言。“一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的民间谚语,更是导出人们发自肺腑之言。因种种原因,人们常年处于某项工作中,很容易把自己的思维固定于某一狭小领域,形成某种思维定势,这种状态很容易束缚自己的手脚。俗语道:当居者迷,旁观者清。如果能够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或者建议,或者能起到拨开云雾重见太阳的奇效。
“满招损,谦得益”,这乃明智之举;自以为是,高高在上,极易脱离群众,害人家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