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过了疯狂日更的阶段,感觉没什么可写的了。
怎么办?
到简书上看过来人的足迹。
原来,写文章是输出,没有可输出的了,就应该增加输入了。
像一棵植物一样,吸收阳光、水分、养料,输入营养到根、枝、干,输入输出的系统应是源源不断地循环的。只出不进,和只进不出都是不能长久的。
这么简单的道理,我怎么没有想到呢?
输入就是要多读书。
读什么书?
网上到处都是推荐书目,豆瓣网上也有很多评分较高的书。大咖说要建立个人的知识体系,那么多高大上的说法,乱花渐欲迷人眼,我有些懵圈了。
公众号、头条号等平台的热文,有的读起来确实很过瘾,但碎片化的内容学不来,还是要回到最源头的经典或有影响力的书籍里去。
我虽然是一名语文教师,但老实说,只是在上大学的时候,恶补过一些书。
而且我天性粗疏,读书也走马观花,又嫌麻烦,不喜欢做笔记,这些年虽然也断断续续读了一些书,但没有留下太深的印象。
回想这尴尬的过往,只有老实读书了。
读什么呢?
首先,读我想读的书。
在简书上我知道了李笑来的《得到》,知道了拆除帮、彭小六、古典、成甲。开始读《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样读书就够了》《拆掉思维里的墙》《好好学习》《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精进》《让未来现在就来》。
这些书对我而言,特别新鲜,没想到,看周围的人都抱着手机玩个不停,以为没有多少人在学习,读了这些书,我才发现,优秀的人,在你发呆、刷剧、打游戏、看朋友圈转发鸡汤文时,早就远远甩了你几条大街。
还有写作的书,《成为作家》《写作这回事儿》《文心》《大师们的写作课》《小说课》。,提高影响力的书《影响力》,这些书现在还在我的书架上,它们好像在默默审视着我,拷问着我:你有哪些收获啊?还有那些大部头《心理学与生活》《认知心理学》《穷查理宝典》,到现在我还没有读进去,看来买书时太不理智了。
说实话,有些书,读过也确实忘了。只好自我安慰地想,有的可能已经化作了一点点血肉,支撑着我平时的阅读和思考吧。
除了这些,我还要读一些文学书籍。因为这些书总是那么温暖,照耀着我前进的方向。
重读经典,《小王子》让我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的可笑的事情。那时候,夏天的中午我总说要上厕所,然后在树荫下坐着也不回家,主要是不想洗碗。那时候,总想如果大人被我们小孩子管,那该多好啊。《小王子》里“我”的思维、“我”的行为, 透过“我”看到的大人们的世界,让我又好笑,又想流泪。
现在我也当了大人,在女儿眼里,是不是也像《小王子》里的可笑的大人一样,喜欢发号施令,被现实驱赶着忙碌,却不知道最应该做的是什么。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的年轻、冲动倔强的保尔,经历过战火、病痛考验的保尔,为了人民的幸福忘记了自己的保尔,是那么的打动人心。
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我是在坐火车的途中看完的。火车因大风晚点,我在人声嘈杂的硬座车厢,和女儿面对面手执一本书,沉浸在文中,有时候长叹一声,有时候又被周围人大呼“看啊,沙子都吹到车玻璃上了”的声音所惊醒。
人的一生怎么可能不犯一点儿错误,感情的错误,也会让一个人从贪图享乐、虚荣轻浮的公子哥儿,成为一个愿意与因他而堕落的妓女玛丝洛娃结婚,甚至愿意和她一起到西伯利亚坐牢 。《复活》让我的心灵再一次被净化,为聂赫留朵夫 的勇气和担当,以及深刻地反省。
一个善良、真诚的灵魂的复活是最难得的。
现在有几个人还会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发出灵魂的拷问呢?
《红楼梦》是多年前读过的。人到中年再读,读出了曹雪芹写众生态的大手笔。贾宝玉和众姊妹的说笑,宝黛钗三人的微妙,袭人、晴雯、莺儿、平儿的内心世界和外在言行,无一不深深地吸引着我,还有方官、棋官、刘姥姥、赖大......每一个人都是那么鲜明,令人过目不忘。
读红楼,听红楼,听《刘心武揭秘红楼梦》,才发现自己对《红楼梦》的理解是那么肤浅和片面,《红楼梦》里包含着政治、文化、国学、礼仪、诗词、美食、养生、哲学等太多太多的内容,脂砚斋更是对曹雪芹后四十回原著的提示做了更深的引申,让人为曹本红楼梦的遗失而深深叹息。
一部红楼,让人常醉不愿醒!
读懂《红楼梦》,才算读懂了人生这部书。虽然时间过去了二百年,但这本书还是没有太多的变化,关于人性和人心。
阿城的《棋王》《树王》《孩子王》又被我重新找到,细细阅读,那些灵动的语句,平凡或震撼的场面,就像精致的画卷,在你眼前徐徐展开。王一生在火车上吃饭时的专注,寻找一个饭粒儿的小心,被一口水呛出了眼泪,阿城刻画得真叫一个绝。《树王》中树王的儿子六指用最后一个小指头挖鼻子的调皮,知青砍树时, “树王” 来帮忙砍断树王时撼天动地的场面,令我久久难忘......
对于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字,我只有虔诚地手抄或用电脑键盘敲一遍,再在嘴里喃喃地读几遍,除了膜拜,什么都不能做。
《围城》这本书,找遍了小区的图书馆,市里的图书馆,都没有找到。最后还是在一个卖学生书籍的书店里惊喜地发现,如获至宝,赶紧占有。
这本书让我不舍得一下子读完。因为钱钟书写得太好玩了。把方鸿渐、苏文纨、孙柔嘉、赵辛楣 等众多知识分子刻画得太深刻了。方鸿渐的真诚和虚伪,大胆和胆怯,清醒和糊涂,真实毕现。从孙柔嘉婚后吵架时的犀利、刻薄,我也依稀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善妒、挑剔、犀利、柔情,两种相对的表现,竟如此自然地在一个人身上体现,毫无违和感。
高手和菜鸟的区别,就是高手能通过铺垫、照应、衬托等方法,让一个人呈现出丰富多面的特点,却又令读者觉得“就应该这样子”,读后获得一种巅峰体验。而菜鸟却通过简单、平面的叙述,生拉硬拽,最后让读者发出“怎么能这样子”的质疑。
读大师作品,让人享受,余音绕梁,不绝于耳。
读书,让我又找到了可写的话题,哪怕只是写读后感,写随笔,都能让我在信息的巨浪里获得短暂的平静,让我在暗暗赞叹和用心体会时获得心流的快感。
读书,虽然不能很快让我的文章变现,但却让我在变现的路上走得更坚定了。
更重要的是,读书,让我觉得生活和努力都有意义,没有白白生而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