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陵子
不久前,一个令人难过的消息在媒体圈“炸了”:一名年轻女记者突然离世。
这位女记者是经济学博士,性格开朗活泼,眼睛清澈单纯;平日喜欢养花弄草,生活很有情调。
她的突然离开让人唏嘘不已。
为什么一个健康人说没就没了?原因居然是崴脚。
1
崴脚,是人们常常体验的事,因为生活中太常见了。
可是年轻的女记者崴脚后,她在几天之内便昏迷,崴脚12天后便离世。最后检查竟然死于肺栓塞,简直细思极恐。
听听北京积水潭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刘建龙医生是怎么说的。
从这次受伤的经过看,在女记者脚踝扭伤后,软组织肿胀伴强烈胀痛从扭伤的脚踝处一直延伸到小腿肚,脚尖出现麻痹感,这样的症状就提示了她受伤的下肢极有可能形成了下肢深静脉血栓。
很多人都会忽略这种症状,认为这只是扭伤的“后遗症”,殊不知这却是致命的疏忽,因为这时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干预诊治,位于小腿的血栓很可能发生脱落,飘落到心脏,进入肺循环,堵塞肺动脉,引发呼吸和循环衰竭,严重就会发生猝死。
印度有句俗语说得好:没有一个朋友能够比得上健康,没有一个敌人能够比得上疾病。
一次崴脚能搭上年轻的生命,殊不知它的“后遗症”,是平日里常常被我们忽略的,正是这“忽略”造成了致命伤害。
2
根据美国流行病学调查数据,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发生率逐年上升,预计在2020年每十万人发生率达478。
它已成为一个危及全球性的疾病,是第三大心血管杀手。在西方国家,每年死亡人数超过80万人,这一人数超过了艾滋病、前列腺癌、乳腺癌和高速公路意外事故导致死亡人数的总和。
早在19世纪,德国医生和病理学家Rudolf Virchow就提出了“血栓形成三要素”:即血液的流速缓慢、血液的成分改变、以及血管的损伤。
这也被称为血栓的“危险三角”。
在日常生活中,哪些情况容易使我们陷入“危险三角”呢?
长时间静坐、久卧不活动,如长途旅行,像乘坐火车、汽车特别是乘坐飞机长时间旅行过程中,没有及时起身活动者。
女性孕期,特别是孕期后期身体加重活动减少,以及产后口服避孕药也会增加血栓的风险。
接受大的手术、卧床制动或受到创伤,造成骨折等。其他的像高龄、肥胖、家族史等。
人们在长途飞行过程中,由于飞机的经济舱位狭窄、空间拥挤,无法移动双脚,又不能经常起身活动,容易造成小腿血流淤滞。
据统计分析,每静坐一个小时,静脉血栓形成风险会增加10%,静坐90分钟,膝关节的血液循环降低50%。
这些大数据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重视。
就像富兰克林说:“保持健康,这是对自己的义务,甚至是对社会的义务”。
时刻提醒自己,健康是自己,保持健康,是自己的义务。
3
俗话说:“健康不是一切,没有健康没有一切。”
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预防和重视可能发生的危害健康的因素,把病症扼杀在摇篮中。
特别提醒经常坐飞机、长途跋涉的朋友,因为机舱内通风不良,空气干燥,坐在中间的乘客为了避免频繁去洗手间便减少喝水,这样很容易造成人为的血液浓稠,加剧血栓发生的风险。
在当今快节奏的时代,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大,“经济舱综合征”也早已不局限在飞机上,办公室人员由于紧张的工作,长时间静坐和缺乏饮水,同样面临“经济舱综合征”的风险。
一位法国哲学家说:我们作为人,应当为自己着想。你都不为你着想,还有谁会为你着想,但是如果我们只为自己着想,我们还配当人吗?
所以工作中,相互提醒,互为着想,健康快乐的生活,世界会因此而更加灿烂美好。
4
面对“经济舱综合征”,我们要懂得及时预防。专家提醒以下几点,我们要时常提醒自己注意。
1)及时补充水分
长期处于空调环境中,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补充水分,每小时最好补充200ml的水,避免血液黏稠。
2)经常运动脚部
每小时要做3-5分钟的脚部运动,包括脚尖、脚趾及膝盖运动,促进血液回流。
这点我深有体会,有时间写文章做得时间久了,明显感觉小腿涨麻,于是急忙起身活动。同时每天做腿部瑜伽,加强锻炼。
3)切勿久坐,定时起身
登上交通工具切勿只顾坐着和睡觉,应当定时起身活动,避免长时间坐着对血管的压迫,促进下肢静脉回流。
办公室一族,可以选择到茶水间喝水,或加“下午茶”时间,既活动了腿部又补充了水分,适时增加能量,更能提高工作效率。
4)定期进行体检
除了血栓易发因素本身的预防,我们还要重视身体机能的状态,通过简单的血液化验和影像学检查,我们就可以及时发现或排除下肢深静脉血栓,毕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目前最常见的肺栓塞“前奏”。
身体是智能的载体,是事业的本钱,没有健康,什么都是空。
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方向,性格决定命运,生活方式决定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