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是什么?家大概是世界上最不合理的—种制度!它也是最最残忍,最不人道不过的一种组织!
在小说领域,“家庭”是我最不关心,也是尽力避免的主题。而奇怪的是,在中国大陆现当代小说家当中,我也没有见到有哪位主要去写这个题材的作品。大概是环境所致,一两百年间太多的动荡、更尖锐的矛盾遮盖了这一永恒的主题。而我,因为不愿直面小说里的赤裸裸的黑暗。欣赏需要距离,太近的话,难为欣赏,看到的更多的是自己而不是作品。罢了罢了,小说应该审美而不是欣赏。
故事是讲一个多风的下午,一位满面愁容的老人将一扇篱门轻轻掩上后,向篱后的屋宅投了最后一眼,便转身放步离去。他一直未再转头,直走到巷底后转弯不见。这个老人是范晔的父亲——范闽贤,因不堪自己一手养大的儿子在自己晚年时所加的诸般虐待而离家出走的。范晔在报上登了寻人广告,两年后他父亲仍没回来。故事情节在两条依年代顺序发展的平行线上进行:一条是现在,以英文字母分段,叙述父亲之离家出走,主人公范晔的寻父经过;一条是过去,以阿拉伯数字编排,叙述范晔的成长过程。在这两条以父亲出走为衔接点,分别在不同时空向前发展的平行线之间,不断出现的寻父启事。
……
时间过去了两年,父亲仍然没有回来。关于继续寻找父亲的安排和计划,范晔也几乎可以说都要忘记掉了。现在,家中只有母亲和他两个人生活在一起,仿佛比过去还要愉快一些。
但我认为这部小说并非伟大,并非神秘,在文字技巧上的先锋值得肯定,而表现内容只是回归了真诚而已。真诚——是这部作品的胜利,赤裸裸地表达,没有矫饰,没有刻意地隐瞒,没有恋爱,没有凶杀,没有犯罪,没有思想深度,一切冗杂的不需要的都被排除了,只干干净净地表达主题,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毅力和眼光,能做到此,不容易。
家,的确是一个难以理解的地方。
我记得我的老师说过的一句印象深刻的话:家,是你想逃离而最后又回去的地方。特别是在中国文化中,家庭几乎等于我们的一生,前半生是由你、父母构建起来的家庭,后半生是由你自己构建起来的家庭。对于每个人来说,家庭是无法选择的,你无法选择什么时候来到这个世上,你无法选择你的父母,可是这却关乎你的一生。因为血缘,就把几个人勾连在一起,一辈子都无法逃脱,如果这是一张网呢?那一辈子就要一直被它束缚住了吗?这种随机性的事件,竟然就是一生的开始,不得不质疑这造物主的智慧。
我不得不下个结论,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世界上最难处理的关系,比情人的关系还复杂,逃不掉挣不开。范晔的行为离经叛道,我们却能理解,我们都能从范晔的成长心路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这本小说最后读着读着很像卡夫卡的《变形记》,大概作者也是受其影响。不同的是,《变形记》写的是家庭中的儿子遭到遗弃,《家变》是中国的《变形记》,在中国,老人遭遗弃的情况比较多。二来卡夫卡用了艺术手法,儿子一觉醒来变成了甲虫,《家变》不用,他直接跟你交待,坦白,从童年到现在,内心最阴暗的光明的角落,都一起展现。这需要多大的勇气揭开这个伤疤,面对这种残忍的现实。我们被教育,要孝道,幸福的家庭才是正常的,家丑不可外扬。所有人都默默把它藏起来,恨怨放得越深越重,最终消解或衍生。
《家变》,是一束光,也是黑夜。
只要家庭这种形式还在,黑夜还会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