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勒布在他的新书《利益攸关》中,从利益攸关的角度剖析了很多现实的问题。碰巧罗辑思维在讲中国财政史,从利益攸关的角度看待国家税收,也颇有启发。
中学历史课,经常会学到古代帝王的统治术,轻徭薄赋,仁政爱民,如果哪个皇帝做的好,就觉得这个皇帝思想觉悟真是高,儒家教育做的真是好。但是,真的只是思想觉悟高吗?当然不是,而是利益相关。皇帝要从老百姓身上收税,获得好处嘛,逼急了可是要造反的,那就是鸡飞蛋打。这个道理似乎太明显了,统治者不都该这么做吗?不一定。
举个例子,罗马帝国的统治者和中国古代统治者相比可是“残暴”多了,从皇宫就可以看出来。罗马时代的皇宫,建筑宏大,一根柱子都要好几个人才能抱过来,这样的建筑得耗费多少民力。相比之下,中国的皇宫就低调多了,基本都是木头盖的平房。为什么呢?因为罗马帝国征用的都是战争俘虏过来的奴隶,奴隶不够了,再打一场仗就补充上了,随用随有,当然不把奴隶当人看,还要专门盖个斗兽场看野兽吃人。这么一对比,中国皇帝是不得不对百姓好。
政府和百姓,放在一个系统内来看,各司其职。政府在什么情况下更容易好好办事,为百姓谋福利呢?那就要建立利益相关,征税是一种很主要的方式。征税方式的不同,影响着国家整个的运转。比如,明朝时期,政府从商业征税极少,虽然确实刺激了商业繁荣,但是没有好处,政府也没有动力去推动商业的发展,比如制定法律,,确定产权,所以,商业没法获得更高层面的发展。江浙地区富庶的大户对朝廷也“漠不关心”,在清军入关时任凭崇祯皇帝怎么呼吁,都不肯解囊相助。
与之相反的是晚清政府,中国真正的现代化进程最早是由晚清政府启动的。晚清政府不遗余力的推动商业发展,在观念上,提高商人地位,商人可以获得顶戴,甚至封爵,过去可只有获得战功才能封爵。在制度上,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政策,如《公司律》《破产律》等,很快就建立了中国商业的法律体系。为什么清政府这么下功夫呢?因为欠了一屁股外债,需要从商业中征税啊。商业为国家提供税收,国家花大力气扶持商业,这就形成一个正循环。
听罗振宇讲这段历史似乎挺清晰。既然征税就可以反向推动国家出力,那就征呗。现实比书本上的知识复杂的多。我们都看到了,想要收商业税,那得政府花多大力气搞建设,这钱不好挣啊。如果农业税稳定够用,谁愿意挣这个辛苦钱呢?没有足够的痛,就没有行动,哪怕由此带来的好处是巨大的。
这几期节目给我最大的启示是,经济学,管理学都有很多人在研究不同组织,不同团体如何协作。一个群体想要发展壮大,办成事,必须要有利益相关。利益相关是合作的纽带,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是如此。利益相关,意味着祸福与共。利益相关能产生多大的调动力,不能只看表面,还要看每个参与者是否有真切的痛。晚清政府就是感受到了真正的痛,才能积极的行动。曾经我身边几个朋友一起创业,虽然每人都投资,祸福与共,但各自心态不同。有的人是真切的指望项目做成,有的人只是在正职之外想搞点外快,因此尽心程度各不相同。
仅有利益相关,就足够吗?利益相关也有短板,那就是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冲突时,成员有可能为了个人利益而损害集体利益。这个时候怎么办?就得靠文化出场了。文化产生凝聚力,这包含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集体认同感,开诚布公产生的信任。
资料来源:
罗辑思维
万维刚精英日课 《文化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