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下午和朋友喝茶的时候,听见斜对面临桌的一个女孩子说,「乔布斯很牛,就是没什么品味,不注意形象,永远都是一套衣服。我真是没办法理解那些每天都穿同一款衣服的人。」
看她挥舞着五颜六色的指甲,「指点江山」的模样,我觉得挺有意思,在心里偷偷笑了。
一个比我年长的朋友曾对我说:用眼睛去看人看事的人常常活在表象和错误的判断里。
乔布斯数十年来永远是同一套装束——黑色高领衫,普通的牛仔裤和平板鞋。
这样简单的设计,其实出自日本著名设计师三宅一生之手:无结构模式的服装理念,看似平凡无奇的装束,流露着禅意。
精湛的工艺无惧折旧。简单的设计有着自己的态度,而不盲从潮流。
行为和言语始终保持一致的乔布斯有过这样的思考:极简让人更加敏锐,自律产生喜悦。
数量做减法,质量做加法,看似不合群的人,往往有一颗强大而自由的内心,是人格和独立生存的能力趋于完善。
也只有这样,才能专注到最重要的事情上。
2
最近看一部电影,结束时,听见有些人消极的评论「啥呀,剧情很简单嘛,它演到……我都能猜到结局。」
我红着双眼,捧着一颗刚刚被触动、热乎乎的心从影院走出来,却是意犹未尽。
北欧导演的电影大都带着言浅意深的哲理和浓郁的诗情。
也许是民族性格和高纬度地理位置的原因,北欧电影可以自然地表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信仰的关系;更进一步尝试用不同维度去探讨生命与死亡的命题。
很欣赏奥古斯特所拍的「严肃的电影」。
这类型电影,能够让我察觉到,我们和外在世界并不是两种不同的存在,各自有各自的问题;其实我们就是这个世界,我们的问题正是世界的问题。
深层次来讲,我们都是一样的人……
伤害别人等于摧毁自己。我们在理智上都知道万物是一体的,但我们把这种认知和真实的情感区隔开了,因此永远也无法领悟这不凡的境界。
在我和方先森分享写这篇文章的想法时,他聊起了一段小故事。
那是一次在看颜真卿《祭侄文稿》的复制品,好朋友凑过来看了说,「这字怎么写成这样啊,感觉还不如我写的。」
他听了之后的反应只是礼貌地沉默了,心里却感到有些惋惜。
方先森告诉我:这幅作品被历代书家给予极高的评价,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也是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
这幅作品的背景是颜真卿为祭奠就义于安史之乱的侄子颜季明,怀着无比悲愤的心情主运笔墨、不计工拙,将爱憎之情跃然纸上,真情流露、淋漓尽致、一气呵成,却仍然笔笔有来历,处处不失矩度,这其中蕴含着情感、修养与技艺。
知识的匮乏并没有什么不对。毕竟,在浩瀚无垠的知识海洋里,没有谁是面面俱到的。
甚至由于一些无奈的原因,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幸运地获得学习知识的机会。
不是说知识丰富就可以让你穿金戴银,因为知识变现又是另一个领域的话题了。只是,缺乏知识可能会让我们少了很多生活体验和生活乐趣。
你看,我对书法的知识是不充分的,这让我没办法像方先森那样身入其境地体验一副墨宝带来那为之一颤的能量震动。
没有了解,自然不知道为什么要珍惜。人们对于许多事物没有敬畏之心,不也是因为不了解,或是了解得不正确、不全面吗?
3
对于知识升级,我有自己的方法,它不一定适合每个人。这是我较早开始使用的方法,确实从中获益。篇幅关系,我在这里分享其中三个。
①我把想要学习的知识分为历史、政治、地理人文、文学、艺术、商业智慧、人性、语言、科技、哲学、生活(保健美丽)几类。
根据自己事业和生活的优先次序和阶段目标,分配每日学习时间。
因为知识升级的进步感和愉悦感较认知升级来讲,没有那么显著,因此更加需要自律和耐心,关键是长久持续的坚持。
我花在思考和沟通上的时间始终是最多的。
②感谢新媒体的发展,让我可以在个别高质量的知识分享平台上购得有声学习资料,这帮助我在知识升级上节约了大量时间成本。
为知识付费是高贵,为思维认知的提升付费是智慧。
③抓住一切机会向身边的人学习。感谢我生命里遇到的每一位朋友,他们都在不同方面增加我的深度和广度。
上个月我在网页上搜索,想要在陌生的城市找到一家可以长期帮我打理头发的造型店。凭直觉选择了「印象私人造型定制」这个名字。
接着,没有预约就空降到店里的我在店长询问需求后,认识了乐斌。每一段友谊的开始,就是我学习的契机。
抱着担忧的心收获了惊喜的结果。乐斌一边为我做发型,一边回答我的提问。
在两个小时的造型时间里,我了解到:许多看似简单的发型,其内部结构都是不简单的。
对于发型师来说,最难的技术之一叫做「One Length」,也叫做「齐线条」。
他告诉我,齐线条分解发型是直线型的自然方形线条,是一个纯粹的A的技术,没有任何其他技术创造的最基本的发型。
这是发型师从事美发行业最基本的技术之一,同时也是最难的发型修剪方式之一,无论你是多么聪明的发型师,这个技术都会使你终身难忘。
这个技术可以训练发型师如何寻找头发的自然垂落以及正确拿梳子和了解头型的基本特征。
通过训练让我们了解头发生长的流向,为日后的发型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这个技术做的好与坏将会涉及到发型的外线创立。
这个技术特别考验基本功,专业教学的老师可能为了真的剪齐这条线会练习1000个模具头。
我一边听着乐斌的知识传递,一边欣赏着发丝在他手里起起落落,随后注意到他协调的服饰搭配和对自己着装风格的准确把握。以及他朋友圈里显示的高频率外出学习经历。
「尊重专业」四个字在我脑海里立即浮现。
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可能弥补我们某方面的知识缺口。每个看似普通的表面都蕴藏着深刻的意义,复杂的结构。
而我们的谦卑和愿意学习的心会为我们打开五感,让我们得以看见并融入到这个世界的恩典里。
正如耶稣所说,「谦卑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4
今天,人们普遍认同思维升级、认知升级和心智升级迫在眉睫。我认为,知识升级要走在认知升级前面;否则,每走到一些关键节点时,就会感到疲软,容易陷入难以突破的境地。
知识升级不仅仅包含知识面和知识量,精准知识更新也值得重视,这会影响到我们做一些选择时的判断。
例如,美国「硅谷」的科技力量几乎是有口皆碑。然而,咱们要想知道哪里是科技发展的新大陆,就可以看看搞这个领域的科学家们在哪里更多。
现如今,美国硅谷人工智能的发展不如芝加哥,纽约,波士顿等地区。如果你今天再往硅谷跑,那就叫怀旧。
纯粹成为一个知识的搬运工在运用层面来说显然是不足的。例如我们现在了解到的一些热点,如「人工智能」,只是知道有这个名词并不能改变什么。
如果我们能够「想得大,想得深,想得远」,可能就会发现虽然人工智能很好,但是人工智能的壁垒不容易建立——一堆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在搞,但是彼此之间没有太多不可替代性。
再做进一步思考,我们问自己「人工智能如何与实体结合?对创业者来说,如何作为工具使用?」等等问题。
于是我们可能列出了一份新的清单,通过知识点间的联系,我们也许会预测到机器人由于其可复制性可能会在接下来的几年被大量运用到各个领域。
继续延伸思考,你想到了什么?我想到的是:又一批现存的谋生方式会消失,技能单一的人已经身处危机。但是,「消费」始终是人类长久的共同点。
因此,我认为,整合消费依然是趋势。
为什么苏东坡说「人生忧患识字始」?因为知识是帮助认知升级的工具,而当你过分执着于知识,变得教条或是缺乏深度思考,亦或是运用知识时缺乏灵活度和弹性,很可能会受制于知识,甚至是陷入知识障。
打个比方,佛陀告诉世人,消除了「业障」,人生才会离苦得乐。
可是如果拿着这句话就一头扎进去,非得地要找地方找法子来消出业障,又如何能了解「所谓如来,即非如来,故名如来」?
禅宗六祖慧能是一个文盲,但一听人诵读金刚经所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即大彻大悟。
然而那些个日夜诵经之人,太执着于经义,买椟还珠,难以悟道。在修行的路上,大都也只是成为了宗教教义派的知识障者。
容易落入知识障里的人,还有一种就是对所学知识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只是听说过而已,并没有真正理解;只会皓首穷经,谈玄说妙,而没有认真持续地实践。
这也就是说,有人的法执太深,反而障蔽所知的境界,让他不能生出智慧,结果形成一种障碍。
知识无法取代智慧,智慧是无限的,它包括了知识和行动方式。智慧是理智与爱的结合。
就人而言,重要的是充分而圆满地生活,因此,需要的是培育使人完整一致的智慧。
除非一个人认知自我,觉悟出生活的意义,否则他的知识或天赋便只是会来强调他的自我及其欲望。
知识,影响着我们打开生活的方式,是认知升级的前提。你知道什么,就会看到什么;你是什么,世界就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