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作风关系人心向背,决定党和国家事业成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群众的呼声作为作风建设的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作为作风建设的第一需求。广大党员干部须牢牢抓住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深刻认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在密切联系群众中听民生、察民情、解民忧,确保党的为民初心“不变质”、实干底色“不变色”。
坚守勤政为民初心。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当前,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总体向好,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问题依然存在,少数党员干部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他们习惯于做在办公室发号施令,不深入基层了解实际情况和群众需求,过于注重形式和数据,而忽视了实际工作成效和满意度,这种群众观念的淡薄使得这些干部在工作中容易脱离群众,严重损害了党群关系和党的执政基础,背离了党的根本宗旨。因此,党员干部必须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在工作中牢固树立人民公仆意识,不断增强民本意识、强化民本理念,将群众利益需求时刻放在心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锤炼实干为民作风。“上至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实干精神是我们党的为政之要、成事之基,是我们党成就伟业的重要法宝。实干的前提是察实情、讲实话。不切实际的盲干蛮干,不仅无法干出成绩,还会影响党的思想路线的贯彻落实。只有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倾听群众呼声,搞好调查研究,把问题找准、把思路厘清、把办法找到,才能把对策提实、把工作做实。党员干部要把为老百姓办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根本评判标准,在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上下功夫,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把工作抓实、基础打实、步子迈实。
永葆清廉为民品格。“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分析近期查处的典型案例,无数案例证明,一个人的腐化变质无不始于“破纪”,都有一个小节到大错的过程。基层一线干部深处服务群众最前沿,其作风如何,直接决定着党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党员干部应把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转化为自觉行动,从细微之处严格约束自己,在用权做到慎独慎微,始终保持“修己以安百姓”,不为蝇头小利所诱惑,自觉以清正廉洁立身,以为民务实清廉的实际行动服务百姓、取信于民,方能让规定从“纸上”落到“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