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多爱和人聊天,就有超过三倍的爱给独处。
有人说,“我们每个人自己,都是取之不尽的宝藏。”
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到自己的内心上,就会发现生活的无穷层次。
我也曾担心过,这么爱独处的自己,会不会不合群?
我也曾疑问过,爱独处的我,是否真的是一个内向的人?
慢慢地,这些理不清的疑问,在我与自己的独处中找到了答案。
01
独处,不代表孤独、寂寞、没有朋友。
独处,是一个中性的词汇,只是区别于和很多人相处在一起的状态而已。
最近,演员王传君参加了一档综艺节目《桃花坞2》,他在里面有一句独白:人有时候,特别需要独处。
王传君是谁?
他曾是《爱情公寓》里的关谷神奇,也是《我不是药神》中身患重病的吕受益。
但在综艺里的他,只是王传君自己。
他喜欢独处,他享受独处,他说:
当你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多少算一种社交状态。不管是沟通、还是聆听、又或者是一些你不得不聆听的东西,但是那些可能都不是你自己真正需要的的吧。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在独处中找回自己。
02
无独有偶,以访谈节目《十三邀》火出圈的许知远跑去参加综艺《向往的生活》。
《向往的生活》是一档生活社交类节目,大家一起干活,一起闲聊,一起吃吃喝喝才是常态,毕竟这是一个热闹的大家庭。
但许知远没有选择和大家住在一起,他单独住在一间树屋里,享受一个人的独处时光。
他公开承认自己讨厌闲聊,他离群索居,不爱说话。
这样的许知远,在这样一档综艺里,显得如此不合群,甚至连何炅都调侃许知远:他来了,但又好像单开了一档节目。
当大家都在厨房中忙里忙外时,许知远产生了逃离的冲动:
我特别想要逃离,这种家庭的感觉,它提供温暖,但这温暖的代价非常大,好像总是遥远的地方,更有号召力似的。
他独自一人离开,去看大海,去看星星,去捡垃圾,去看村子。
他在独处中,重新找回自己,舒适地做自己。
为了合群而放下自我的去合群,实在是大可不必。
03
周国平曾在《当你学会独处》中说,怎么判断一个人究竟有没有他的自我呢?
我可以提供一个检验的方法,就是看他能不能独处。当你自己一个人待着时,你是感到百无聊赖,难以忍受呢,还是感到一种宁静、充实和满足呢?
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
我们唯有在独处中时,才从别人和事务中抽身出来,回到了自己。
我们独自面对自己和上帝,开始了和自己心灵及宇宙的对话。
“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
和别人谈古论今是闲聊和讨论,只有自己沉浸在古往今来大师们的杰作中,才会有真正的心灵感悟。
和别人一起游山玩水那只是旅游,只有自己独自面对苍茫的群山和大海之时,才会真正感受到与大自然的沟通。
所以卢梭才说,“我独处时从来不感到厌烦,闲聊才是我一辈子忍受不了的事情。”
04
独处也只不过是一种爱好。
仅仅是爱好而已,跟内向与否,性格如何并无多大必然又直接的关系。
一个爱好独处的人,也同样可能是一个性格活泼、喜欢朋友的人。
喜欢独处和喜欢朋友是两码事,且并不冲突。
在卢梭看来,一种缺乏交往的生活当然有一些缺憾,但一种缺乏独处的生活则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对于我们终身学习和成长的人来说,我们有多少成长是在和人交往中获得的呢?又有多少成绩是在独处中收获的呢?
答案不言而喻。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害怕孤独,但我们不必害怕独处。
能和自己好好相处的人,可以简单理解为是一个爱自己的人。
如果一个人内心浅薄,灵魂没有深度,独处时很容易就厌倦了这样的自己。
只得起身到外面的世界去寻求新奇和刺激,只因为独处时的自己给不了这些。
但不论是家人还是挚友,终身能够陪伴我们到死的人唯有自己,总有一天,我们需要直面自己人生的课题:独处——和自己相处。
05
回到最开始的两个问题。
我热爱独处,但我也喜欢朋友。
我在独处时,用来思考、阅读、运动,甚至发呆,做这一切能让我快乐的事情。
我和朋友们在一起时,互相交谈,彼此关怀,也做一切让我们双方开心的事情。
在人群中,我并没有不合群,我只是喜欢独处而已,并非孤僻。
爱独处的我,是内向吗?
曾看到过一个说法,判断一个人是外向还是内向,可以看他是从内部获取能量,还是从外部获取能量。
比如,有人状态不好,需要和朋友相聚来充满能量。
另一些人,在外社交时,无论多快乐,都是在消耗自己的能量,而回家后的独处,才能让他们充满能量。
巧的是,我就是那个需要回家独处来充能的人。
如果一定要说我是“内向”的人,或许算,但我并不打算给自己贴上内向者的标签。
我只是给自己充能的方式不同而已,我只是喜欢独处而已,我也还喜欢和朋友一起。
以上种种都是我。
我喜欢独处的自己,也喜欢和朋友们在一起的自己,希望你也是。
我还希望你能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自己,什么事也不做,什么人也不见,和自己的灵魂在一起,好好享受独处的乐趣。
不要害怕独处,不要拒绝独处。
让我们的灵魂在独处中变得更加丰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