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被讨厌的勇气,是成熟的标志

去年,我看过趁早CEO王潇写的一本书叫《按照自己的意愿过一生》,她说如果希望自己的墓志铭上写点什么,那就是“这个人,按照她的意愿,过了这一生。”


这听起来真令人羡慕。因为真正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过一生的人,少之又少。大多数人都活在别人的期待里,都活在不愿被他人讨厌的潜意识框架里。


有些人选择结婚生子是为了“孝顺”父母,有些人去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城市是为了“讨好”自己的男朋友,有些人附庸风雅是为了“融进”看似高级的社交朋友圈。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有些人选择了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有些人则听从了“别人”和“社会”的声音。


最近蒋方舟在奇葩大会里也说,自己是“讨好型人格”,会特别在意对方的评价,在意对方是否认同自己,会时不时地以对方优先,而屈降自己。


《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里说:“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以上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不能获得真正的自己。”


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许我们需要一些“被讨厌的勇气”。


《被讨厌的勇气》通过一个哲人和青年的对话来展开,哲人精修多年阿德勒心理学,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洞见,而青年是一名图书管理员,性格内向、敏感又自卑。


通过两个人你来我去的辩论,让人看到一幅宏大的阿德勒式的心灵成长地图。在这张地图里,你能够了解不幸是什么造成的?烦恼的根源是什么?怎样获得幸福和勇气?怎样获得真正的自我的解放?



这本书的作者有两位,一位是岸见一郎,一个潜心研究阿德勒心理学多年的哲学家。另一位是古贺史健,一名自由作家,他多次拜访岸见一郎,向他请教阿德勒心理学,并将其“精华”以对话录的形式呈现出来。


一、人的不幸到底是什么造成的?


一个人如果想要学习哲学,或者追寻自我,总是要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


想要知道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好像就绕不开“过去”这个词,也许有些人会说,“现在的我是由过去的种种所决定的”,比如一个人很内向,喜欢宅在家里,会把这种“内向”归结于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


但阿德勒心理学认为,重要的不是过去发生了什么,而是你“现在的目的”。也就说,一个人很宅,是因为他自己“现在”根本不想出去,所以故意给自己制造出不安的感觉,而不是跟“过去”有关系。


“现在的目的”才决定你是谁。


阿德勒心理学特别注重“现在”,也就是此时此刻,你现在在想些什么,你现在想要什么。他认为,重要的是“你现在的态度”,不是过去的经历,更不是期待着的未来。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阿德勒其实是在否定过去的心理创伤对一个人所造成的影响,但事实证明,过去的经历,比如原生家庭,确实跟一个人的不幸有莫大的关联。


但这不是重点,阿德勒心理学的重点在于,每个人的身体内都藏着“巨大的创造性”,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此时此刻改变自我,来选择“超越”。


二、人际关系是一切烦恼的根源?


生活中,总有很多让我们发愁的事情,有关于时间的,关于金钱的,关于健康的,关于人际关系的。


有些人会认为,如果我有了足够的钱,那么我的所有烦恼就会烟消云散,有些人也会说,如果我有了一个真心爱我的人,那我就没有什么烦心事了。那么钱是一切烦恼的根源?还是人际关系?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在本质上必须以他人的存在为前提,任何烦恼中都会有他人的因素。”


比如赚钱,你仍然需要跟客户打交道;比如健康,你担心会因此麻烦到你的亲朋好友;比如时间,你担心不能给在规定的期限内,给他人满意的答卷。


如果人际关系是一切烦恼的根源,那么在人际关系中,什么又是“烦恼之源”呢?


阿德勒写过一本很有名的书叫做《自卑与超越》,他在这本书里说:“每个人都会自卑,所以每个人都在寻求优越感来补偿自卑感。”


优越感和自卑感都是人的正常心理,但是如果使用过度,就会导致各种人际关系的烦恼。


比如“讨好型人格”,就是“自卑过度”,也许平时对自己还挺满意的,但一跟某些朋友在一起,就不知怎么地想要去“讨好”,想要去“牺牲自己”来获得他们的认同,也就是把自己的价值,建立在他人的感受和评价之上。


三、怎样拥有“被讨厌的”勇气?


想要获得成功的事业,以及真正的幸福,我们需要跟他人打交道,每个人都是社会性动物,我们无可避免地离不开人际关系。


在人际关系中,当我们过于在乎别人的评价和认可时,我们就失去了自由,活在了别人的人生中,而我们在意别人的评价,拼命想要获得他人的认可,多半源于自卑。想要去克服这一点,我们需要一点“被讨厌的勇气”。


“被讨厌的勇气”并不是说不尊重他人,以自我为中心,故意吸引“被讨厌”的负能量体,而是,当我们的内心发生冲突的时候,即使明知,我们可能会被他人讨厌,也仍然能够遵从自己的内心,勇敢地迈向自己真正想去的地方。


阿德勒心理学里有两个重要的概念,一个是自卑,一个就是个体的创造性,也就是超越。


当一个人能够战胜自己的自卑,那他就已经走上了“自我超越”的道路。


战胜自卑,需要勇气。当人在感受到自己有价值时,勇气就会涌现出来。有了勇气,就有了改变自己和超越自己的动力和能量。


在这本书的开头,哲人对青年说:“并非是世界本身复杂,而是你把世界看得复杂。人并不是住在客观的世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


我们把自己的不幸怪罪于父母、爱人、朋友、社会,以致我们总是裹足不前,我们只是需要一些勇气,挣脱过去经历的束缚、挣脱人际关系的束缚,不再辛苦地活在别人的期待之中。


也许,所谓的自由,就是拥有被讨厌的勇气,正如书里说的,“有人讨厌你,正是你行使自由,依照自己的生活方针过日子的标记。”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