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卖炭翁的故事,大家肯定对中学课本里的《卖炭翁》这首诗还有些印象。
卖炭翁 --白居易(唐)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这首诗写的唐中后期的“宫市”对平民百姓生活的残酷剥削和恶劣影响。故事发生在唐朝中后期的德宗皇帝年间,当时经历安史之乱和藩镇叛乱不久,中原地区人口和税收严重不足,连皇帝宫室的用度都不能满足,怎么办呢?这时一些头脑灵活的宦官提出可以将皇宫里旧的或是暂时用不上的东西到市面上去换取日用品。
起初的出发点也并不坏,并且还非常的规矩,得先在内部评估宫内某物品大概的价值,然后有关部门出具书面证明材料。宦官拿着物品和书面证明才能到市面去跟老百姓兑换,老百姓也是有权选择换或不换的。
但随着兑换物品的日益增多,宦官们连这一手续都觉得麻烦,索性不再出具书面证明,只需几人口头商定物品价值即可,最终发展成宦官说多少就值多少了。
那宫里能拿得出的东西又都是哪些呢?不用想大家也能猜个大概,无非是一些用旧,或是破损的衣物,装饰用的绢布,窗纱,用过的锅碗瓢盆之类。老百姓对这类东西并不感冒,因此每当“宫市”进行时,有几十上百宫内宦官到百姓集市上去张望、寻找要买的物品,百姓管他们叫“白望”,意思是白拿不给钱。
街上店铺这时碰到他们当然是或躲或关门回避,因为他们说是奉皇上口谕来跟你换东西,你能不换吗?也就是不能怀疑东西的真伪,也不能对他们说出的价值表示质疑,更不能拒绝不换,谁敢不跟皇上换东西吗!
这不,南山里的卖炭翁出场了,因为昨天下了场雪,天气骤然变得寒冷,他辛辛苦苦烧了一车的炭,觉得到城里应该能卖个好价钱,因此用驴车驮着运往城里。要说来之前,他也听说了京城里“宫市”的黑暗和残酷,但他还是想去碰碰运气。
谁不想,上午就碰到了那些宫里来的“白望”,想走已经来不及了。一个宦官走了过来,盯着车上的炭看了几眼,就给了他几尺绢,要把车上的炭都拉走。卖炭翁没有办法,急得哭了起来,把得到的绢又还给宦官,宦官不肯接受,说:“必须得到你的这头驴才行!” 卖炭翁说:“我家有父母,妻子,儿女,要靠它养家糊口。现在我把炭给了你,不向你要钱就往回走了,而你还不肯放过我,我也只有和你拼了!”
卖炭翁于是殴打了这位宦官,被街道的属吏抓住了并上报衙门,这事最终传到德宗耳朵里,赐给卖炭翁十匹绢。
故事到此,按说皇帝已知道“宫市”对百姓的危害,应该彻底废除才是,可是一位重臣迎合宦官的意思,对皇帝说“京城中空手闲荡的人们又万家之多,都没有一定的住所和职业,就靠着宫市获取供给。” 德宗相信了他的话,因此往后所有关于劝谏宫市的条陈,他都听不进去。
直到下一任皇帝顺宗即位,才彻底废除了宫市,自此才再也没有卖炭翁类似的悲剧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