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党锢之祸
时间:起于汉灵帝建宁元年八月,终于建宁二年十月,延续了一年两个月,距第一次党锢之祸仅隔了一年。这场新旧之交的动荡,比第一次党锢之祸更为惨烈。盖因桓帝驾崩,灵帝12岁登基,中二年级,无法掌控朝政,宦官完全掌握了权柄。
势力:宦官+乳母VS外戚+士人。
结果:宦官+乳母大获全胜。
重要事件一:改朝换代,上次说到,第一次党锢之祸,宦官看似赢了,实则没赢,士人朝廷受挫,民间声望却更为高涨。有皇甫规为做党人上书揭发自己,还有范滂从监狱赦免回家后,南阳士大夫上千辆车夹道欢迎,以至于范滂说:“你们这是在加重我的祸患啊!”范滂随后回家隐遁。其实范滂已经隐隐感到,宦官也对这个结果并不满意。
汉灵帝的养母窦太后,当年之所以能够成为皇后,全靠陈蕃推荐。所以做了皇太后,因皇帝幼小,临朝称制,便投桃报李重新启用陈蕃,一时之间,士人势力在朝廷中重新崛起。而那位从小“一屋不扫而扫天下”的陈蕃,也迎来了实现自己“清世志”的机会。士人这次的普遍愿望,是要给第一次党锢之祸复仇的。
宦官这边当然也不傻,自然明白陈蕃等人来者不善,然而他们也有王牌——汉灵帝。因为小皇帝最亲近的不是养母窦太后,而是奶妈赵姚。为了对付士人,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人与汉灵帝的奶妈赵姚结成联盟,共同控制了才12岁的“中学生”汉灵帝——奇怪的奶妈势力再次登场。
那汉灵帝生母董太后哪儿去了?
汉朝为防止外戚专权,皇帝基本不会跟亲妈过。灵帝做太子时候,董太后没有被杀掉,已经阿弥陀佛了,哪还敢有在亲妈身边长大的奢望,所以对于小孩皇帝来说,乳母就是他最亲的人。这种情况,即使汉武帝也不能例外,有一次汉武帝乳母曾经犯了罪,在被治罪后一步三回头看着武帝,眼泪汪汪,依依不舍,结果触动武帝的亲情,当场就反悔原谅了乳母——这种情况也造成了比较独特的乳母干政。
重要事件二,宦官谄太后,增势力:为了对付士人,灵帝乳母赵姚,中常侍曹节、王甫勾结起来,谄媚太后,窦太后耳根子软,多次给宦官派系的人封官,这种行为引起了外戚代表窦武和士人代表陈蕃的极大警惕。
重要事件三:借天象诛管霸:当年出现日食,陈蕃游说窦武上书太后,诛杀了宦官中特别贪婪但颇有才略的管霸。随后再次上书求诛杀曹节,太后犹豫不决,并未施行。也许你可能觉得,奇怪凭啥陈蕃对天象有解释权。这里就要说一下,东汉的儒家,跟孔子的儒家已经不大一样。其实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后,汉朝儒家朝着神秘学一路狂奔,到汉宣帝时代的夏侯胜开始,儒家已经明确用《易经》来解释天象了。发展到汉灵帝时代,作为儒学首领的陈蕃,自然对天象有解释权,现在觉得荒诞的事,当时的人可是真信啊。
重要事件四,窦武轮休,宦官盟誓:建宁元年八月,太白金星进入东方房宿,即将侵犯紫薇星。反宦官比陈蕃还激进的刘瑜劝窦武赶紧诛灭宦官,刘瑜虽然不如陈蕃名声大,但他专长就是图谶和天文,对天象解释的权威性甚至还超过陈蕃,于是窦武上书收捕了长乐宫尚书郑飒,一番狱中拷问,郑飒供出了曹节,王甫等人的罪孽。于是派刘瑜紧急将证据给太后呈上去。刘瑜还不够资格面见皇后,所以他去宫中找窦武,但怎么也找不到人,只好找个宦官传递进去。而负责传递的无名小宦官却将证据交给了长乐五官朱瑜。朱瑜私自打开文书一看,见居然是要灭尽宦官的奏书。他大骂窦武,并迅速召集了十七名宦官,组成了反击士人的生死联盟。
有个问题,就是关键时刻窦武跑哪儿去了?
答案很匪夷所思,窦武轮休了。你没听错,在宦官和外戚士人联盟生死决斗的最关键时刻,大将军窦武正好轮休,于是开开心心回家休假去了……咋说呢,只能说梁冀覆灭之后,外戚确实越来越拉胯了!窦太后的犹豫不决,和窦武的随心所欲,是第二次党锢之祸士人集体溃败的关键因素。
重大事件五,辛亥之变,宦官的绝地反击:
十七宦官歃血为盟后,挟汉灵帝,用刀威胁尚书令写了诏书,拜王甫为黄门令。随后持节到北寺监狱,将主审官杀掉,放出郑飒。旋即回兵劫持了窦太后,夺下了印玺,反过来派郑飒收捕窦武等人——不得不说,宦官这一系列操作的确猛如虎,比一直占据优势但拖沓犹豫还开小差的外戚窦武强太多。
此时窦武反应过来,骑马冲入步兵营,召集北军几千人,但也不敢贸然进攻皇宫。
倒是陈蕃听说城中拘捕士人,视死如归,仓促中亲自挥着刀,带着八十多名文官和太学生冲入尚书门杀宦官,却中了王甫埋伏,被王甫杀死。
而窦武也是命里该绝。宦官虽然宫斗厉害,但论带兵打仗,是不行的。他们正愁无人指挥军队,护匈奴中郎将张奂正好征讨完毕回洛阳复命。张奂就是历史有名的“草圣”张芝的父亲。
曹节等人立刻再次假传圣旨,令张奂率领士兵对抗窦武。——当然也可能真是汉灵帝发出的圣旨。毕竟灵帝一个十一二岁的初中生,突然看到梦寐以求的玉玺到了自己手里,当然也会手痒,想感受下我说了算的感觉。这时候的他,当然就是奶妈说啥就是啥,而奶妈和宦官,本就是同一条船上的。所以宦官此刻,可谓想下什么诏,就下什么诏。
张奂刚到洛阳,到底什么个情况其实也不清楚,但是拿到圣旨,看到印章,也只能遵守。于是带着其余军队,进攻窦武。张奂长期在河西走廊与少数民族打交道,经营西州,是东汉末最能征善战的将领之一。论打仗,窦武跟他安全不是一个级别的,结果不用说,窦武兵败自杀。
这就是著名的东汉“辛亥之变”。或者叫“辛亥日之变”。从此以后,小人得志。曹节上书封张奂为大司农。而张奂直到事情结束才搞清楚状况,深觉被曹节等人欺骗,做了帮凶,于是固辞不受。
重大事件六,百人死狱,党锢再起。辛亥之变后,宦官兴大狱,党人死在狱中者成百,永不录用禁锢又六七百。士人为止气丧。其中李膺、范滂等人皆从容投案赴死,后世成为后代士人之精神偶像。
重大事件七,幸免于难的名士们:
郭泰——中常侍张让爹死了,葬于颍川。颍川是名士窝子,竟然没有一个名士来吊唁,张让非常羞耻,独郭泰前来,给张让保全了一点面子。等到诛杀党人,郭泰幸免。而郭泰还有个习惯,就是从不将过激的话,所以成为党锢之祸后硕果仅存的在时间大咖。其他免祸名士,则多是靠隐居避货的,如:
申屠蟠——很早就隐居,住在树上,免于祸患。
袁闳——袁绍的堂兄弟,想隐居但舍不得老母亲,于是就在自家庭院修了个土房子,平时关上门窗独自呆着研究学问。可别嘲笑这种独特“大隐隐与庭院”的方式,他是真隐,除了母亲想念他就进去看一看,其余兄弟妻子皆不能见。他这么一呆就是十八年。
夏馥——为了避祸,他剪了胡子,隐姓埋名当被人家的佣人,因为长期厨房劳动,一张帅气的脸,被烟灰熏成了黑脸。有次被他弟弟认出来,弟弟就追来送给他钱帛,夏馥坚决拒绝,说:“弟弟,你为啥要把一堆灾祸送给我?”
重大事件八,党人不赦:建宁四年,汉灵帝加元服,天下大赦,独独党人不赦。从这个细节看,党锢之祸,虽然是宦官干的,但汉灵帝的意思肯定也是如此。灵帝是个昏君,他恨士人的原因肯定有一点,就是士人支持外戚窦太后。而窦太后恰好是让自己亲身母亲董太后离开自己的主要原因。实际上,就在建宁二年三月,也就是辛亥之变刚刚结束不到半年,汉灵帝就废掉窦太后,并将亲身母亲董太后接到了身边。
重大事件九,党锢余波,宦官专权。八年后,永昌太守曹鸾上书,请求赦免党人,下狱被杀——汉灵帝的怒气八年还没释放完。随后任用官员,就操控在宦官手里。一直到黄巾起义四处开始时候,汉灵帝才迫于无奈,在中长侍吕强进谏下,终于宣布赦免党人。而时间,已经到了中平元年,即184年,时间已经整整过去了十六年。此时已经进入了我们熟悉的三国时代,黄巾起义四处泛滥,灵帝再不赦免党人,就无人可用了。所以第二次党锢之祸真正结束的时间,是十六年。
重大事件十,袁绍入宫,大仇得报。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外戚和士人再次看到诛灭宦官的希望。只是这一次,外戚大将军何进,依然是一个猪队友,甚至比窦武还拉胯。窦武好歹是死在“凉州三明”之一张奂手下,死在名将手下不意外。而何进竟然不听人劝,被“十常侍”一群宦官围殴致死——具体情况三国演义里写得清楚,就不再赘述。不过这正好给了袁绍借口,所以袁绍率军入宫,将宦官屠杀殆尽,连不少没胡子人也被当成宦官杀了。
这一年,离陈蕃被杀,已经过去了二十一年,袁绍也算是帮陈蕃报了大仇。而从党锢之祸一直被压制的士人,居然阴差阳错同时出掉了宦官和外戚两股势力。袁绍,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司马懿……大部分我们熟悉的三国英雄,若追本述源,其源头都是不同阶层的士人。
所以三国虽乱世,却终究是士人的天下。
而这不得不说,正是党锢之祸对士人极限压制二十年之后的猛烈反弹。
印证了一句老话——二十年后我又是一条好汉!
【党锢之祸,完】
(本文原创,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