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中国现代文学史》,读到鲁迅先生及其创作作品这一段,说到先生弃医从文的故事。
先生这样说道:“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在那个特殊年代,国家积弱,国民更是愚弱,鲁迅先生在1907年昌言“首在立人,人立而凡事举”。用文艺撑起国民的脊梁。
而现在距离那个年代已经过去了111年,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强国,国民的自信心越来越足了。
但是我认为“立人”的意义仍然是存在的。现在的中国人,很多人物质上是不贫穷了,但在精神上还是很缺乏。
1.
小猪去年来到新的公司,非常的开心。新公司是行业领头羊,在世界上也是有名有号,薪酬也非常不错,他来的时候也是抱着在公司干一辈子的想法来的。可是刚满一年,他就递交了离职申请,投入到楼上竞争对手的怀抱去了。
走的原因很简单,公司的工作氛围不好。小猪所在办公室老员工跟新员工大概各占一半,老员工拼命把工作安排给新人做,而且各种扯皮各种不负责任。新员工拼命加班,但效率并不高。
一年下来,七八个新员工都走得差不多了。
老员工不怎么做事也就算了,还在小小的一亩三分地上面你争我夺,内耗严重。连续两年部门的绩效都很差。
经常会听到说中国人一个人是一条龙,一群人是一群虫。有很多的例子可以证明,比如说体育运动,体现个人能力的或者人很少的羽毛球、乒乓球、体操等运动,中国人实力很强,经常拿冠军。但是团体运动比如足球、篮球等运动,中国人成绩就很差了。
中国人其实有劝导国人团结协作的传统。《史记》里面讲的将相和的典故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这个故事大概是这样: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封蔺相如为上卿。老将廉颇认为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蔺相如只不过是一介文弱书生,只有口舌之功却比他官大,对此心中很是不服,所以屡次对人说:“以后让我见了他,必定会羞辱他。”蔺相如知道此事后以国家大事为重,请病假不上朝,尽量不与他相见。后来廉颇得知蔺相如此举完全是以国家大事为重,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之后两人和好开始尽心尽力的辅佐赵王治理国家。
这个典故带给人的精神有好几个,人的精神要站立起来,需要要有宽容大度,提升自己能力互相竞争之余,眼光放长远,做良性竞争而不是互相倾轧。
人的“立”,还需要“负荆请罪”,知错能改。这是一个太难得的品质,很多人往往好面子而不正视自己的不足,知错不改,结果可能一错再错。
小猪的公司的工作氛围需要各个员工之间保持良性的竞争,互相体谅,互相扶持,结果可能会很不一样。
2.
前段时间加了个写作的交流群,其中有一个人讲了好多气愤的话。大概意思就是以前和现在的老师很差劲,不配教导学生之类的,还说他现在的小孩不能让老师乱教,否则会对老师怎么样怎么样!
看到这样的言论,群里一些好心人帮忙劝他不要那么极端,结果越说越极端,越讲越悲观。一些群里的朋友看不下去,私下找群主退群。后来那个人就被请出去了。
一开始看到这样的言论挺气愤的,后来觉得这样的人总是存在的,没必要为他置气。总是觉得社会不公平,总觉得其他人都亏欠自己,总觉得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没有丝毫感激之心。
我在想,中国人自古以来都不是这样的。中国的传统历来尊师重道,敬国爱家,信守承诺,宽以待人……
端午节是用来纪念屈原的爱国情怀的。屈原是战国后期楚国的贵族,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郢都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两千多年来,屈原深沉的爱国精神每每被国人纪念,这种精神是被所有华人所认可的。可能不一定是献出自己的生命就是爱国,为社会作贡献,或者传播积极的精神也算是一种爱国。
人的“立”需要类似这样的精神,爱护自己的国家,尊重教导自己的老师,感激帮助过自己的人。
3.
还有一种精神,对于人的“立”也很重要。
我们来看看管仲和鲍叔牙的典故。
管仲是战国时代齐国人,年轻的时候经常和鲍叔牙交往。起初,管仲和鲍叔牙合伙做买卖。管仲家里穷,出的本钱没有鲍叔牙多,可是到分红的时候,他却要多拿。鲍叔牙手下的人都很不高兴,骂管仲贪婪。鲍叔牙却解释说:“他哪里是贪这几个钱呢?他家生活困难,是我自愿让给他。”有好几次,管仲帮鲍叔牙出主意办事,反而把事情办砸了,鲍叔牙也不生气,还安慰管仲,说:“事情办不成,不是因为你的主意不好,而是因为时机不好,你别介意。”管仲曾经做了三次官,但是每次都被罢免,鲍叔牙认为不是管仲没有才能,而是因为管仲没有碰到赏识他的人。管仲曾经带兵打仗,进攻的时候他躲在后面,退却的时候他却跑在最前面。手下的士兵全都瞧不起他,不愿再跟他去打仗。鲍叔牙却说:“管仲家里有老母亲,他保护自己是为了侍奉母亲,并不真是怕死。”鲍叔牙替管仲辩护,极力掩盖管仲的缺点,完全是为了爱惜管仲这个人才。管仲听到这些话,非常感动,叹口气说;“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啊!”管仲和鲍叔牙就这样结成了生死之交。
鲍叔牙把管仲推荐给齐桓公,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和诸侯,匡正天下,这都是管仲的谋略。
而鲍叔牙把管仲推荐给齐桓公以后,甘心位居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受俸禄,他们在齐国大多是有名的士大夫。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而称赞鲍叔牙识别人才。
我说,他们的友谊才是真难得。这种挚友之间互知互助,坦荡相交,也是“立”人之本。
人立而凡事举,人立而友善,人立而业兴,人立而国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