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毕业到走上讲台,差不多快两年的时间。其中一年在县城教学,如今正式之后来到乡镇足足半年,也就这半年却深刻的感受到县城与乡镇之间的巨大差异。今日,期末之际,乘着监考之余写下此文,以抒点滴情感。从开始的青涩害羞到如今的沉着稳定,我已悄悄的踏入教师这一行业,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在执教的过程当中,酸甜苦辣每天伴随着我,她们和我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在教学的生活中,苦几乎每天伴随着我。最苦不过,虽是初三的大朋友,却还意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日日以“狂”(集义口语,即玩)为乐,为收获。且以日常为例:开学第一天布置每天小日记作为语文学习的积累与每天对自己得失的反思,只因,我是一个信奉孔子先生”吾日三省吾身”,坚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老师。诚然,也希望学生也能在自己的反思中成长,在积累中突破。最可爱的结果是,每周一查,三分之一的学生写得非常棒,在生活习惯与成绩中也有明显的提高,还有三分之一呢,认真于积累,却疏于练笔,似乎并不懂得每天的反思有何意义,剩下最后一部分学生就是以完成任务而为目的,每页记录不足三分之二。至昨日期末,翻看试卷还有一名同学竟只写了三行作文,看后万般无奈。究其原因,说是态度,似乎又不全是,毕竟这孩子在平日里也算乖巧,只是宁可挨骂都不愿写作文,也曾面谈与之,依然不见起色。其余同学呢,作文倒是字数都够,却在基础题方面总有些“糊弄”,这就不得不从过程中说开去。
第一年带的学生是县城里重点学校的学生,他们最典型的特征是贪玩,但这是孩子的天性,素来理解。只是,他们能够自觉的求知,知道有所收获之后方可玩乐,家长也是与老师保持密切联系,经常询问孩子在校情况。也或者正因此,学生最怕表现不好被父母知晓。话说“一个好家长顶二百个好老师”,对此我深信不疑。尤其,当面对新的学生,半年之久,未曾有一位家长问过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甚至,某次我主动向家长提及孩子的学习,他却说“老师,孩子没有学习的天赋,在学校也就是让他混到毕业,出来稍微大点好找事干。”这次简单的交谈,让我的教育热情减半不少,但很快又恢复对孩子们的信念,我似乎从始至终相信,就算他们只有老师在教导,某天也会出 息一般。乡镇学生与县城学生最大的差异在于父母的直接教育与影响。这些孩子习惯了在大山里,习惯了看着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甚至也习惯了一周只洗一次脸,一学期只穿一件衣服······也正因此,他们的调皮,对学业的不重视似乎也是那么的顺理成章。作为老师,教育起来也是相当艰难。半年以来平均成绩进步15分之多,对我来说尽管不满足,但也看到了自己教学理念的收获。
我也常常看一些提高我能力和素养方面的书籍,希望它们在我的教学育人中有帮助。我想只要我不断的去学习,去求知、虚心请教,我一定会把苦转化为乐。有时我又苦于自己的工作环境,对于一个从象牙塔走出来的人来说,对于自己的未来,曾经有过很好的幻想,幻想自己在大城市扎下根。只是依然相信,最开始奋斗的时光都会成为再辉煌的基石,乡镇教学与县城教学的巨大落差感,让我真正意识到因材施教的重要性,曾对学生更多的是传授知识,而此时虽是毕业班,成绩为上,而我却一直把重心放在情感教育,在过程中言传身教,让他们懂得礼仪,懂得知识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走向成功最捷径的路。看到他们已经或多或少的被我感染着,进步着,我的摸索与舍弃似乎都看到了曙光,还望来年为中考一起决战,有所收获才好。
总归,说起乡镇教学有太多的感悟,化为一点还是人性。学生天生是善良的,情感纯真无邪。老师对他们如何,他们会毫无保留地反馈过来,不掩饰,不伪装,好就是好,恶就是恶。我们的喜怒哀乐可以激发起他们的爱与憎。爱的回报是学生听你的,信任你,积极地按你意见办事,憎的回报则是对立,反抗,恶作剧。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人的心灵和人的面孔一样,总是千差万别的。对待问题学生我们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由此,我的教学理念便是“动之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之以行者。其应必速。”偶尔,也与同事谈起,学生之所以肯顺从与我,答案无非就是如此。在教学过程中多一半注重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让他们心服口服。只有这样,他们的心灵之窗才会打开,教育才能奏效。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亲其师,信其道”。因此在说服教育过程中,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真诚的感情去温暖学生,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始终受到老师的一片爱心……虽然在教育他们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一些困难与烦恼,最终我们收获更多的是成功带来的喜悦。2016,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