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着实值得一读》
1992 年,当我辗转回到以色列之际,13 岁的长子、12 岁的次子以及 10 岁的小女儿均暂时留在中国 。
选择于彼时回到以色列,全然是走投无路。我的父亲是犹太人,在二战时逃亡至上海,并于那时有了我 。母亲于我幼年时便离我们而去,12 岁那年父亲离世,我遂成了孤儿。成年后,我在上海铜厂从事体力劳动工作。婚后育有三个孩子,而后丈夫又离我们而去。
留在上海,眼中尽是痛苦的过往。恰好那时中以正式建交 ,怀抱着逃避的心境,我成为了首批回到以色列的犹太后裔。 初至以色列的时光,比预想中艰难许多。
我不通晓那里的语言(父亲所教的古希伯莱语已不在以色列使用),不了解移民优惠政策(新移民可得一笔安家费),在特拉维夫的街头,我根本不知该如何生存。
从上海带去的积蓄仅能支撑 3 个月的生活开销, 我必须寻觅赚钱的途径,还得尽早将孩子接到身旁 。我努力钻研希伯莱语,学习最基础的生活用语,而后在路边摆了个投入极少的小摊售卖春卷。以色列的官方货币是谢克尔,1 谢克尔可兑换人民币 2 元。
我的春卷小摊,每日能收获十来个谢克尔。当我的小摊生意逐渐平稳之后,1993 年 5 月,我将三个孩子都接到了以色列。孩子们初到以色列时,受到了不少邻居的指责。
此前在国内,我始终秉持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准则。到了以色列,我依旧充当着合格的中国式母亲。我送孩子们去学校念书,他们上学时我卖春卷。待到下午放学时,他们就来春卷摊,我停止营业,在小炉子上为他们做馄饨煮面条。
一日 ,当三个孩子围坐在小炉子旁等我做饭时,邻居过来斥责老大:“你已然是大孩子了,你应当学会协助你的母亲,而非在此看着母亲忙碌,自己仿若废物一般。”
邻居转头斥责我:“莫要将那种滞后的中国式教育带到以色列来,别以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亲…”邻居的话语甚是伤人,我与老大皆倍感难受 , 回家后,我宽慰老大:“无碍的,妈妈能扛住,我喜欢照料你们。”然而,老大说:“或许,她所言没错,妈妈,让我试着去照顾弟弟妹妹吧…”
次日是祈祷日,孩子们中午便放学了。来到我的小摊,老大坐在我身旁,学着我的模样将打好的春卷皮包上馅料,卷成成品,而后放入油锅炸制。他起初的动作稍显笨拙 , 但后来愈发熟练…
老大身上的转变大到连我自己都始料未及,除了帮我制作春卷,他还提议由他们携带做好的春卷去学校卖给同学。每日清晨,他与弟弟妹妹各自携带 20 个春卷前往学校,待到放学归来,会将每人 10 谢克尔通过售卖春卷所获的收入尽数交予我。对此,我深感酸楚,他们小小年纪便要肩负起生活的重压。然而,他们并未呈现出我所设想的那种委屈之态,反而表示已逐渐喜欢上这种赚钱的感受。
邻居太太时常前来与我交谈,向我阐述正规的犹太家庭应如何运作以及怎样教育孩子。在犹太人的观念里,赚钱并非要达到特定年龄方可进行的活动,正如中国所提倡的“教育从娃娃抓起”,他们始终坚信“赚钱从娃娃抓起”方为最佳的教育方式。
邻居太太告知我,在犹太家庭中,孩子们无法享受免费的食物与照顾,任何事物皆有其价格,每个孩子都必须学会赚钱,方能获取自身所需。我认为此类教育手段颇为残酷,难以轻易接受。不过,孩子们在学校同样被灌输着这样的理念,相比之下,他们比我更能适应这种犹太法则。于是,我决定改变以往在国内对待孩子们的习惯,尝试将他们培养成犹太人。
在我们家,首先确立了有偿生活机制,家中一切物品皆不再无偿使用,就连我这位母亲所提供的餐食与服务也不例外。在家享用一顿饭,需向我支付 100 雅戈洛的成本费用,洗一次衣服需支付 50 雅戈洛……在收取费用的同时,我为他们提供赚钱的契机,我以每个春卷 30 雅戈洛的价格批发给他们,他们带至学校后,可自行加价售卖,所获利润可自由支配。
第一天下午归来后,我了解到 3 个孩子售卖春卷的方式竟大相径庭:老三相对实在,依照原价格,以 50 雅戈洛一个进行零售,赚得 400 雅戈洛;老二采用了批发的手段,以 40 雅戈洛一个的价格将春卷全部售予学校餐厅,虽仅有 200 雅戈洛的利润,但他告知我餐厅同意每日让他送去 100 个春卷;老大的方式则颇为出人意料,他在学校举办了一场“带你走进中国”的讲座,由他主讲在中国的见闻,讲座的亮点在于能够免费品尝美味的中国春卷,但需购买入场券,每人 10 雅戈洛,每个春卷皆被他精心分割为 10 份,他接待了 200 名听众,入场券收入 2000 雅戈洛,在向学校上缴 500 雅戈洛的场地费用后,利润达 1500 雅戈洛。
除了老三的办法在我的预料之中,老大和老二的经营方式皆超乎我的想象。我着实未曾想到,短短几日,昔日只会黏着我撒娇的孩子已然摇身一变,成为了精明的小犹太商人。
他们的学业并未因此受到丝毫影响,为了琢磨出更多更新颖的赚钱途径,他们极为努力地学习与思考,老师授课的内容正合他们心意,因为不存在奉献精神之类 的说教。老师曾向他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当遭遇异教徒的攻击,必须逃离时,你会携带什么离开?”对于此问题,回答“钱”或者“宝石”是不正确的。原因在于,不管是钱还是宝石,一旦被抢走就会彻底失去。正确答案是“教育”。和财物不同,只要人还活着,教育就不可能被他人夺走。他们对老师的这句话十分赞赏:“若你期望未来成为富翁,就学好当下的事物,它们日后都会大有用处的......”
当时老大在法律课上说像我们这样的家庭能够去移民局领取安家费。我将信将疑地去了,结果一下子领回 6000 谢克尔的安家费,这对我们一家而言堪称一笔巨额财产。
随后,老大跟我讲,由于是他给我提供的信息,我应当付给他 10%的酬金。我纠结许久,最终决定把 600 谢克尔这笔大钱给他。他拿到钱后,给我和弟弟妹妹都购置了十分漂亮的礼物,剩余的钱,他表示会拿去赚更多的钱。老大用这笔酬金邮购了一批在国内价格低廉的文具,接着到学校进行出售,再加上学习了移民法后,他告诉我利润再投入继续进货,1 年之后,他户头的金额就已经超过了 2000 谢克尔。
尽管老大十分擅长赚钱,但实际上,老二比他更能领悟犹太法则的精髓。犹太人的共同之处在于,从事无需投入本钱的行业,从事其他人不做的、无需花钱与投资的工作。当老大借助国内的资源赚钱时,老二也在这么做,不过,他所赚取的是无需成本的精神领域的收益。老二凭借 14 岁的年纪和文笔,竟然在报纸上开设了自己的专栏,专门介绍上海的风土人情,每周交稿 2 篇,每篇 1000 字,每月能获得 8000 雅戈洛。
老三是女孩,由于比较腼腆,在赚钱方面尚未展现出才能,但我在她身上欣喜地看到了犹太人对待生活的乐观与优雅。她学会了煮茶和制作点心,每天晚上,她都会精心煮一壶红茶,搭配上她自创的各种口味的点心,一家人围坐一起边吃边交流,老三的点心有着中西合璧的风味,两个哥哥都很喜爱。不过,这些点心并非免费,两个哥哥支付的点心费用,除去成本和每天需要交给我的费用,老三也能过得十分惬意。
当我们家的资金愈发充裕时,我们一家四口共同出资开办了我们家的中国餐厅。我占 40%的股份、老大 30%、老二 20%、老三 10%。
当我们家的餐厅名气越来越大时,我也引起了众多关注。在我获得拉宾的接见后,我成为了以色列的知名人物。此时的我已经完全掌握了希伯莱文,再结合我的母语中文,我最终被以色列国家钻石公司邀请担任驻中国首席代表。
当我回国任职之际,孩子们也随我一同回到了中国。有了中国孩子作为参照,我才惊觉我的孩子成长得远比我预想的出色。在回国前,每个孩子均购置了众多以色列产的物品。回国后,老师找到我,称我的孩子在校园推销以色列的商品,从饰品、民族服装到子弹壳,种类繁多,建议我对孩子加以管教。
两年后,老二考进了上海外国语学院,他表示自己的理想是成为一名作家,在无需任何投资和奉献的情况下获取利润;老三称她会学习中国厨艺,成为顶级糕点师,而后开办全以色列最出色的糕点店……
回国之后,我发现许多中国父母都处于一种摇摆不定的矛盾心态之中,既渴望自己的孩子未来能成为大富翁,却又似乎担忧孩子过早地沉迷于金钱。就如同既期望孩子将来能拥有幸福的家庭,却又害怕孩子当下早恋一般。这是一种典型的叶公好龙。犹太人以敲击金币的声音迎接孩子的诞生,赚钱是他们人生的终极追求,至于教育、学习均是为达成此目标所必经的过程。然而中国的父母,即便内心无比向往,却始终不愿将这个话题挑明。难道这句话就那么难说出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