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赏识教育喊得越来越响。
家长舍不得管,老师不敢管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包容”的程度也越来越离谱。
一味地“赏识”,真的行得通吗?
前几天看了一则新闻:一爸爸将女儿从幼儿园得到的奖状退还给了老师,理由是女儿并不是足够的优秀,这一份殊荣现在享受还为之尚早。也许你会腹诽:一纸奖状至于吗?答案是必须的。通常情况下,我们看到孩子高高兴兴地从幼儿园里出来,手里拿着喜报,连我们自己都洋溢着幸福与骄傲:我的孩子就是不一般,表现如此优异······但又有多少家长会像这位爸爸一样去认真思考过,对于一个表现不是那么突出的孩子来说,这一纸奖状究竟对孩子的伤害有多深远:不对等的付出却是同等的收获;不一样的努力也和为目标付之十二分努力的孩子们一样硕果累累······所以,绝对支持爸爸拒绝奖状!
是,对待孩子,我们拒绝体罚,但我们决不能扔掉惩戒。去年还和办公室的老师们讨论着这个问题,得出的结论是:学校不惩戒孩子,社会必然会惩罚孩子。我们的“赏识”和家长的娇惯养成了我们的孩子说不得,骂不得,批不得,打不得,一遇点挫折就哭爹喊娘地受不了。他们受不了别人对自己的“冷漠”(不够热情),受不了别人无意的碰撞,受不了一节课老师就提问了他一次,受不了自己没有得到表扬······我真想说,孩子,哪儿那么多脆弱,娇滴滴林黛玉,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风一吹就没了似的。
可是孩子,你凭什么受不了,你做好,是应该的,做的不好,惩戒是你活该的。我经常给孩子说什么都是自己靠努力取得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若想得到表扬,只有你自己的努力,反之,对不起,你必须亲手把你辛辛苦苦挣来的“大红花”交到我的手里,这是对你的惩戒。
也许,家长们也渐渐地意识到一味地“赏识”带来的危害,所以,又开始了“孩子,我希望你遇到一位手持戒尺的老师”。是的,作为父母,对于孩子,当然是爱之深,但是但凡真正地为孩子将来更好地发展的父母,更是明白“责之切”,那个严爱有度的老师,才是孩子一生的贵人。
教育之旅,遇到的问题除了共性,勾起我们兴趣和值得思考的,总是那些个性——棘手的新问题。也就是这个时候,总能想起“摸着石头过河”,不断摸索,不断追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所幸,在这条前进的道路上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路扶持,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