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学校这几天拖延症犯,看书挺积极,但写书评拖了好几天,心里当然清楚光输入不输出不行啊,可能还是自己习惯性逃避,有一种幻想:写书评比看书难。
虽然对我来说确实如此,看书看就行了,也没什么特殊的要求,可写书评不一样,一字一句都得经过大脑思考打出来,而且我还担心自己写不好,我以前的书评都写得少,因此思考的也不算多,相比于我看书的数量,这也是成长缓慢的原因之一吧。
我为何会担心自己写不好?因为感觉自己好像有了更多的“观众”,写过的书评大多未公开,发在微读的寥寥无几,记得在去年我备考期间,2020年写的《复盘》这本书的书评收获了好多点赞,当时声称自己由于学业难以产出作品,等考完后再继续奋斗,可现在已经考完了两个多月,我一篇书评也没倒腾出来,如果还不写,好像辜负了那些关注我的朋友。
所以,有一部分是我自己给予自己无形的外界的压力,这也挺好,转换为动力,多多产出作品,另一方面真心觉得这本书写得不错,想谈谈自己的感受。
《当下的力量》
以下是正文:
这本书我能明白它最核心的观点:把注意力放在当下。
在开始写之前,我先去看了其他朋友的点评,因为它不想《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逻辑性更强,中心观点就那几个,有些章节是在反反复复强调,导致我看的时候有些懵圈。
整体来说,本书主要的观点是以下几个:
一、你❌你的大脑
我们的大脑会创造各种各样的思维,很难让自己从思维中解放出来,也就是说完全停止思考。这个过程,是大脑在利用我们,我无意识地认同了它,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它的奴隶。
(比如说,有些女生在恋爱中,假如男生某件事情做的不合她心意,会习惯性的说:你不爱我了。这是真的吗?难道爱仅仅和那件事情绑在一块?什么才是真正的爱?)
因此,从思维解放出来的开始就是认识到你不是一个【思考者】,而要成为【观察思考者】。比如,在路上看到一群衣冠不整、凶神恶煞的小伙子,【思考者】的念想可能是:他们看起来就像一群不务正业的小混混。当【思考者】发表观点,接着【观察思考者】很快就出现。【观察思考者】念想是:我正在用自己曾经积累的经验和刻板印象来把他们定义为小混混。
这是我自己结合理解想到的一个例子,本书的一大缺点是作者没有明确举出贴近生活的具体的例子,初次接触本书的观点的朋友会很难理解,所以这也证明阅读某些书是需要一定的知识经验积累的。
当我们用【观察思考者】倾听【思考者】的想法时,不要做任何评判,否则便意味着【思考者】的声音又会从后门乘虚而入。
本书所说的"思维",不仅仅是指思考,还包括情绪以及所有无意识的心理。情绪是身体对思维的反应。例如,一个攻击性的想法会聚集我们体内的被称之为愤怒的的能量,这时身体准备开始战斗,如大声说话、摔东西、来回踱步。
情绪的概念对我很有启发意义,同时表明,当我们产生任何情绪时,和人或事是没有直接关系的,最根本来源于我们的思维、想法,这与《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的ABC理论观点一致。
二、摆脱痛苦的途径
痛苦从何而来?
首先明白一个事实:人类的很大一部分痛苦是没有必要的。只要让未被察觉的思维控制着你的生活,痛苦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
通常,当下所产生的痛苦都是源自于对现状某种形式的不接受、某种形式的无意识抗拒。从思维的层面来说,这种抗拒以批判的形式存在(如责备他人没做好);从情绪的层面来说,它又以负面情绪的形式显现(如伤心、烦躁、愤怒)。
思维通常否认当下,并试图逃离当下,也就是说:你越是接受当下,你受的苦就越少,也越能从【小我】思维中解脱出来。
那么我们具体该怎么做?
1、将注意力集中在你内心的感受上,了解这就是痛苦之身并接受它的存在
2、别去想它,别让你的感受变成大脑和思维,别在其中寻找你自己的身份认同
3、保持临在,继续观察你的内在
三、思维逃避当下的策略
意识分为两种,一个是无意识状态,另一个是有意识状态。普通的无意识状态指的是你认同于你的思考过程、情绪、反应、欲望和好恶。这是大部分人所处的正常状态,这种状态下,你会有持续的、稍微的不安、不满、烦闷或紧张,比如空调的嗡嗡声。
当事情出差错或自我受到威胁了,当生活中遇到巨大的挑战、威胁或损失(无论是真实的还是想象的),或当你的亲密关系发生冲突时,普通的无意识的不安状态会转变为深层无意识痛苦——这是一种更为剧烈、更为明显的痛苦状态。
若我们想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就得变得有意识。
通过自我观察来养成监控自己思维的情绪状态的习惯。你可以这样问自己:"此刻我的内在发生了什么事情?"如果你的内在没问题,外在才会顺利。
你不必立即回答这些问题,将你的注意力导向内在,观察你的内心所发生的事情。你的大脑在创造什么样的思维?你有何感觉?一旦你发现了一些低度、不安的背景噪声,请观察你以何种方式回避、抗拒或否认生命来否定当下。
举个例子:如何从不快乐中解脱。
你是否怨恨你正在做的事情?它可能是工作,或者是你已经同意了做这件事,并且你正在做,但是你同时又在怨恨和抗拒这件事。请仔细观察你的内在,那里是否有一些轻微的怨恨和不情愿的迹象呢?如果有,请从两个层面观察它:首先你思维创造的观点是什么?然后请观察你的情绪,你觉得开心还是烦恼?这是一个你会选择让它进入你内在的能量吗?你有选择吗?
也许你被利用了,也许你参加的活动枯燥无味,也许与你亲近的恶人不诚实或令人厌烦。由此产生的消极心态绝对不是处理任何情况的最好方式,任何在消极能量之下所做的事情都会被它所污染,并且会创造更多的不幸、痛苦。
尤其甚至,任何消极的内心状态都是具有传染性的:不快乐比疾病的传播速度更快、更容易。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察觉到它,然后放下,仅此而已。
四、深深地进入当下
任何事情都不能存在于当下时刻之外
过去发生的事情时一个记忆,它储存在大脑中,是过去的当下。当你记起过去发生的事情时,你就重新激活了那个记忆——而你是在当下做这件事情的。
未来时一个幻象的当下,时思维对未来的投射。当未来来临时,它是以当下的方式到来。当你思考未来时,你也是在当下做这件事。
所以过去和未来仅是永恒的当下的光线、力量和现实的反映。
请暂时忘却你的生活情景并将注意力集中在你的生命上。你的生活情景存在于时间之中,你的生命则是在当下;你的生活情景是思维创造出来的,你的生命则是真实的。
你的生活情景可能会充满问题——但你,请你在此刻找出你的问题,不是明天或10分钟后,而是现在的问题。你在此刻有什么问题吗?
一个情景出现时,我们要么是去应付它,要么就是去接受它,对它说"好的"。为什么要把它转变为问题呢?
"问题"的意思是,你在心理上不断地琢磨某种情况,而没有真正地在当下采取行动,并且你还无意识地将它变成你的自我感的一部分。
当你创造了一个问题时,就创造了一分痛苦。所有的解决方案就是一个简单的选择,一个简单的决定: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我不会再为我自己创造更多的痛苦!
本书的观点比较好理解,更难的是实践。
我认为,进入当下临在状态,最好的方式是练习正念冥想,通过一次次观察呼吸、观察大脑的思维、身体扫描。通过一次次的自我察觉,改变将会慢慢发生,我练习正念冥想将近一年了,现在能有更多的时候处在【观察思考者】的状态,同时也能很快察觉到当下的快乐,时常感到喜悦和平静,感谢冥想练习和埃克哈克·托利老师创作的优质书籍,让我受益匪浅。
金句摘抄:
️压力的产生是由于你在"这里"却想到"那里"去,或你在当下却想去未来。这是一种让内在分裂的方式。
对当下和此刻生命的完整性心存感激,才是真正的富裕。
你的生命旅程有一个外在目的和一个内在目的。外在目的是到达你的目标,完成这个或成就那个,这当然和未来有关。但是如果你的目标和你在未来将采取的行动占据了你太多注意力,并且对你来说,它们比你现在所采取的步骤更为重要时,那你就失去了旅程的内在目的。内在目的与你去的地方或你正在做的事没有任何关系,也和未来没有关系,但是与你此刻意识的质量有密切的关系。
任何计划以及实现目标相关的活动都是在当下时刻完成的。
真正的拯救是一种自由状态——从恐惧、痛苦、匮乏和不满的感觉中解脱,丛所有的欲望需求、占据和依赖中解放出来。
爱情最伟大的催化剂就是完全接受你伴侣的一切,而不是去批判或以任何方式改变ta。
你的爱不在你身外,你的爱在你之内。你永远不会失去它,它也不会离开你。爱不需要依赖一个人、一个外在的形式才能存在。
爱情关系不是用来使你快乐或满足的,入股你仍想通过爱情关系来获得拯救的话,那你将会一次又一次地遭受挫折。
你的开悟不需要去等待合这个世界变得明智,或别人变得有意识。不要相互指责对方的无意识行为。
在形式层面,每一个人迟早都会"失败",每一个成就最终都会化为乌有。所有的形式都是无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