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概念:大脑并非直接感觉世界,因为感觉器官会将刺激转变为神经系统的语言,即神经信息。
第三章《感觉和知觉》(津巴多《普通心理学》)3.1:刺激是如何变成感觉的?(P83 )
正如电闪雷鸣时我们的感觉警告我们现在情况很危险一样,我们的感觉还可以引导我们寻求某些刺激以帮助我们生存,帮助我们锁定配偶、寻找藏身之处以及辨识朋友。此外,感觉还能让我们在音乐、艺术、运动、食物和性行为之中找到快乐。那么,我们的感觉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大脑从来没有直接从外部世界接受过刺激,它必须依赖于作为媒介的感觉系统的二手信息,而感觉系统只传送经过编码的神经信息,大脑必须利用这些信息来创造自己的体验。(见下图)。
而所有感觉都具有的换能、感觉适应和阈限三个属性,会决定哪些刺激真正变成感觉,这些感觉的性质和影响会是怎样的,以及这些感觉是否会吸引我们的注意。
换能:将刺激转变成感觉
有一点需要我们记住,感觉器官与大脑进行的所有通信都是以神经信号的形式通过大量神经元完成的,而神经元是不能传递光、声波或其他外部刺激的。所以我们的基本感觉,如颜色、味道等,完全是由感觉器官和大脑创造的。
在所有感觉器官中,感受器(如眼睛和耳朵)将传入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电化学信号(神经冲动),这是大脑唯一能够读懂的语言。只有当神经信号到达大脑皮层的时候,像“红色”“甜味”“冷”这样的感觉才会发生。这一过程十分迅速和直接,以致我们被糊弄了,以为红色是番茄的特性,或者冷是冰激凌的特性,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心理学家用换能(transduction)这一术语来指将物理刺激(如光波或声波)传送的信息转化为神经信息的感觉过程。但一定要牢记的是,刺激本身只传递到感受器便终止了,继续通过神经系统的只有以神经冲动这一形式传递的信号。
阈限:感觉的界限
绝对阈限(absolute threshold)即产生感觉体验所需的最小物理能量。这一阈限显然存在着个体差异。当你听到了某种声音而你的朋友说没有听到时,那么,这种声音的分贝就在你的绝对阈限之上(你能听到),而在你朋友的绝对阈限之下(你朋友听不到)。
一个人的绝对阈限并不是绝对的,它会随着我们的头脑清醒程度和生理状况而持续变化。
差别阈限(difference threshold)也称为最小可觉差(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JND),即两种刺激能有一半的次数被个体准确地探测为不同刺激的最小物理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当刺激强度高的时候,最小可觉差也大,而当刺激强度低时,最小可觉差也小。心理学家把这种最小可觉差的大小与刺激强度高低成正比的规律叫作韦伯定律(Weber's law)。这一原理适应于我们所有的感觉。
经典的阈限理论忽略了知觉者的生理状况、判断和偏好的影响。而现代信号检测论(signal detection theory)认为感觉取决于刺激的特性、背景刺激和探测器。从这个角度来看,感觉不是一种简单的有或无的体验,而是信号被探测到并准确加工的概率。
感觉适应:生活中的心理学
我们的感觉器官是针对变化的探测器。感受器专门用来收集有关新事物和变化的信息。如果我们的感觉系统不具备这种能力,那么我们很快就会被涌入的大量信息所淹没。
感觉适应(sensory adaptation)是指感觉器官对于持续存在的刺激所做出的反应越来越小的现象,比如你适应了在冰冷的池水中游泳的感觉。因为我们的感觉会适应不变的刺激,所以我们对持续刺激的意识会变得越来越弱。
学习的这些,是不是感觉对自己、对他人甚至对整个世界多了一点儿宽容了呢?我最深的体会是,更加清楚了每个人的不同的生理学基础。原来有的人能听到、看到的,他人听不到、看不见是真实的(这里以人性本善为假设昂,忽略有的人的主观故意)。
真心难懂,搜索了李克富老师的文章,学习。以老师文中的苏东坡的《琴诗》结尾: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一起来学习、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