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晚来秋
夏至已至。介绍完“山石榴”杜鹃花,该写真正的石榴花了。总以为,世间的美好之物,都有与其匹配的描述,比如,如云似霞形容杜鹃花,如火如荼形容石榴花。夏天的炽烈,恰如火焰一般的石榴花。
被称为石榴的有两种植物,一为安石榴,另一为番石榴,果实均可食用。通常说的石榴是安石榴,石榴科、石榴属,又称若榴、丹若、金罂等。浆果球形,顶端有宿存花萼裂片,果皮厚。外种皮肉质半透明,多汁,内种皮革质,种子多数。番石榴,桃金娘科、番石榴属,俗称芭乐、那拔仔。浆果球形、卵圆形或梨形。
安石榴的名字来源,有两种说法。《齐民要术》∶“凡植榴者须安僵石枯骨于根下,即花实繁茂。则安石之名义或取此也。”为了花实繁茂,需安埋僵石、枯骨在石榴树根下,所以称作安石榴。另一种说法更为主流,安石榴是汉代西域张骞出使西域,从安石国带回来的。《博物志》:“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有人解释,安石国分别指布哈拉的安国和塔什干石国,今属乌兹别克斯坦。也有人分析,安石国实为安息国,今属伊朗。许多诗人提到过石榴的来历。元稹《感石榴二十韵》:“何年安石国,万里贡榴花。”王禹偁《咏石榴花》:“王母庭中亲见栽,张骞偷得下天来。谁家巧妇残针线,一撮生红熨不开。”最后一句,写得极为形象,不仅道出了石榴花的颜色,还生动地描绘出石榴花的形貌。花开时颜色艳丽,花瓣上布满了褶皱,仿佛熨不开的印痕,因此女子的红裙被称为石榴裙。
“石榴裙”的说法由来已久。早在南北朝,诗人何思澄就写出了《南苑逢美人》:“媚眼随娇合,丹唇逐笑兮。风卷葡萄带,日照石榴裙。”诗中女子何等明艳动人。石榴裙在唐代很是流行,载有两则著名的典故。武则天在感业寺为尼,写下《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据说,高宗李治收到此诗,方才想起二人旧情。至于“拜倒在石榴裙下”的说法,是从杨玉环处得来。据说,唐明皇宠爱杨贵妃,让臣子见贵妃行跪拜礼。贵妃喜爱石榴裙,群臣对着身穿石榴裙的杨贵妃拜倒,因而有了“拜倒在石榴裙下”的说法。贵妃原本肤如凝脂,红裙衬得肌肤胜雪,的确是极具感染力的美。
石榴花的红色颜色极正。苏东坡有诗:“石榴有正色,玉树真虚名。”榴花鲜艳的红色,极容易让人联想到火焰。有关榴花的诗词,最有名的一句是“五月榴花照眼明。”这句诗,一说是韩愈写的,另一说是朱熹写的。无论出自谁的妙笔,都令人惊叹地道出了榴花灼目的光芒。榴花仿佛一簇明亮的火焰,把你从春末夏初的慵懒里唤醒,投入到盛夏的无尽热情里。将石榴比作火焰的诗词不少。饶有趣味者,有元代张弘范的《榴花》:“猩血谁教染绛囊,绿云堆里润生香。游蜂错认枝头火,忙驾薰风过短墙。”蜜蜂以为,石榴花是树枝着了火,赶紧趁着风匆匆飞过了墙头。气势恢宏者,有《石榴赋》。傅玄《石榴赋》:“其在晨也,灼若旭日栖扶桑;其在昏也,赩若烛龙吐潜光。”庾鯈《石榴赋》:“远而望之,繁若摛缋被山阿;迫而察之,赫若龙烛耀绿波。”将榴花比作朝阳喷火,烛龙吐光。
石榴寓意吉祥。“千房同膜、千子如一”,象征多子多福。古人婚嫁之时,常在新房案头放置切开果皮的石榴。也有人根据石榴果裂开时的种子数量,来预测科考上榜的人数,以“榴实登科”寓意金榜题名。
描写石榴籽的诗词众多,盛赞其可与珍珠、玛瑙、琥珀、珠宝媲美。范坚安《石榴赋》:“膏凝玉润,光犹莹削。赪如丹砂,粲若银砾。”梅尧臣《阳武王安之寄石榴》:“安榴若拳石,中蕴丹砂粒。剖之珠满盘,不待鲛人泣。”小时候爱看武侠剧。有人命悬一线之时,往往有神医赶到,取出石榴果般浑圆的细口瓶,喂一粒圆溜溜的丹药,伤者必会悠悠醒转。丹药的名字美妙又奇特,有九花玉露丸、还魂丹、绝情丹……可惜如同“麦丽素”,黑黝黝的不甚美观。若是用状如丹砂的石榴籽来代替丹药,岂不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