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平桥二小 杨磊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作业:人生是应该千斤拨四两还是四两拨千斤?人生应该怎样增加自己的修行,可以做到“四两拨千斤”
《“四两拨千斤”还是“千斤拨四两”》
听了老师对《道德经》第二十六章的解读,我就明白,“四两”与“千斤”之间的关系,还知道“四两”本身是不能“拨千斤”的,我们平时说的“四两拨千斤”,它需要在一定附加条件基础上才能呈现。而“千斤拨四两”呢,以重拨轻,看上去好像没有问题,但是也需要关注这“千斤”之中的价值判断是否合乎于道。换言之,这“四两”与“千斤”之间是否呈现的如《中庸》所言:“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的逻辑思想。
首先,“四两”如何“拨千斤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这是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家喻户晓的一句名言。这句名言应该是“四两拨千斤”理念之下的一个美好的设想。
那么这个支点指的是什么呢?“四两”真的能够拨千斤吗?借用洪涛老师讲的1=1+1的逻辑,来体悟如何实现这“四两”的无为而无不为之思维。
含涌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这句名言,就不由自主地想起曾经玩翘翘板游戏的情景。翘翘板的支点一般都在中间,不能随便移动。往往轻的一端,就不会翘动重的一端。由此可见,四两一定拨不了千斤。
由此,我们就知道,“我”之所以能够撬动地球,取决于那个支点的位置以及与着力者之间的力臂长短。力臂长,则可以轻取重,可以撬动物体。可见,以“我”之弱小,借支点等条件之便,则能“弱之胜强”,则能让“撬动整个地球”之设想不被置疑。若离开这些附加条件,尽管大家的理想很丰满,但是现实也一定很骨感。
有一次,我驾车走在一城区主干道路段,发动机突然熄火,短时之间严重阻碍交通。在这情急之下,来了两个交警,下手帮我推车。由于爱车底盘太重,警察也只能是勉勉强强挪出了一个通道,让拥堵得到缓解,有待维修店处理。在此期间,只听当时有人说,想“四两拨千斤”啊,门都没有。
5月24日上午,在我校与协助区开展的教研活动中,我有幸听到一语文老师上S版小学语文二年级课文《曹冲称象》。突然发现曹冲的方法就是“四两拨千斤”的致用。曹冲称象发挥的也是“称”这个度量衡“四两拨千斤”的功用。
面对一头大象,曹操想知道它的重量。有人说得造一杆大称,砍一棵大树做秤杆; 有人说,有了大称以当时的条件也抬不动,得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曹操认为都不妥。正在大家束手无策的时候,曹冲站出来说:“先把大象赶到一艘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弦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看了这段文字,突然发现小小秤砣的能量,它居然有“四两拨千斤”的能量,于是借用老子的话说:“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而秤砣的“四两拨千斤,亦是在借力的过程中实现的。”
位居河南省少林寺附近,有一个嵩阳书院,门外有座唐代所立石碑,距今已有1200年历史,是嵩山石碑中之精品。碑高9.02米,宽2.04米,厚1.05米,碑制宏大,雕刻精美,通篇碑文1078字,内容主要叙述嵩阳观道士孙太冲为唐玄宗李隆基炼丹九转的故事。李林甫撰文,裴迥篆额徐浩的八分隶书。碑重80多吨,仅碑帽就有10多吨重,古时,人们是怎样将这么重的碑帽举上去的呢?带着这个迷,聆听导游讲解:当时为了将10顿重的碑帽执于9米高的石碑顶端,谁也想不出好的办法。为此,前后杀了几个地方官员。
就在最后一个官员行刑的之前,执行官问他还有什么可说的,他脱口而言说:“都是黄土埋半截的人了,还有什么好说的。”就是这句话,让旁边一老者茅塞顿开。老者说,何不用黄土把碑身埋起来,埋到与碑身同高,然后利用斜坡的力量,把碑帽拉上去呢?一语惊醒梦中人,大家都认为有道理,于是上上下下开始行动,就是用这种办法,终于把10顿重的碑帽挪移,然后安放在了碑顶上。试想,若不借助外力,用“四两拨千斤”,还指不定又有多少人脑袋落地呢!
讲一个外国的故事:
英国大英图书馆,是世界上著名的图书馆,里面的藏书非常丰富。有一次,图书馆要搬家,也就是说从旧馆要搬到新馆去,结果一算,搬运费要几百万,根本就没有这么多钱。怎么办?有人给馆长出了个注意。
图书馆在报上登了一个广告:从即日开始,每个市民可以免费从大英图书馆借10本书。结果,许多市民蜂拥而至,没几天,就把图书馆的书借光了。书借出去了,怎么还呢?大家给我还到新馆来。就这样,图书馆借用大家的力量搬了一次家。
大英图书馆,发挥了他那“四两拨千斤”的图书的魅力,完成了一次大搬迁。
“运用之妙,法护发乎与身”。“四两拨千斤”,要根据一定的要求,设置一定的条件,让“治大国若烹小鲜”,以小能见大,以愚治强,以达到事半能功倍的效果。
第二,千斤拨四两,何以为“千斤”
本章的论点:“重为轻根,静为躁君”。重与轻,静与躁,两两相对,互为因果。善于观察者会发现,越是厚重的人,就越显出很轻的样子。能够安静下来的人,才能够不浮躁。
对身居领导岗位的人,如何衡量他的“重”?现实中,我们常常想到的是某某领导如何如何有能力,而很少进一步思考,作为领导能够得心应手实施管理的更深层次的问题。
那么,领导者中的高人,都具备哪些能力呢?也就是说,他作为领导干部,他们建立了怎样的“重”,才能让管理得心应手呢?
领导的能力从哪里来?领导的能力从单位来,从群众中来,离开了单位与群众,你什么也不是。那么作为领导,仅仅有能力就能让同志们服从吗?孟子曰:“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这足以说明领导干部德行第一位的原则。
管理有三重境界:以权力管理,以制度管理,以文化管理。当制度转化为人的行为的时候,制度就形成了单位文化,以文化之的管理,一定能够促进单位呈现良性运转。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人民的名义》达康书记说:两袖清风,无私奉献,人就大了。
以文化之,体现的是老子的无为而治。何谓也?当你在管理中常常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时候; “诸事不顺,反求诸己”的时候。当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的时候; 当你“后其身而身先”的时候; 当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时候,你会让单位呈现出“不言而善应,不招而自来”的自足景象。而所有这些,是做人处事之道,是文化转化成了德行的写照。“《大学》中讲的: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中庸》中也讲:“故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有才之人,让人服你; 有德之人,让人敬你。德才兼备才能“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德才兼备,才能让人肝脑涂地,才能呈现“士为知己者死”的管理局面。这样的局面,“千斤拨四两”才顺应自然。
因此我们说,“四两拨千斤”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完成,有了这些“支点”的条件,才能促进人们全面启动“四两拨千斤”,才能让“千斤拨四两”发挥巨大能量,才能使我们走向人生的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