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公务员考试
大家在学校肯定都参加过考试吧?那你们知不知道古代的考试叫什么呢?古代的考试叫“科举”,古装剧里经常会提到“状元”,就是从科举来的。这项制度是隋朝建立的,开创者就是隋文帝杨坚。
杨坚的父亲杨忠是北周的开国功臣,杨忠去世后,杨健继承了父亲的爵位,杨坚的女儿杨丽华又是北周宣帝宇文赟的皇后,宇文赟只当了两年皇帝就去世了。即位的是只有六岁的北周静帝。隋文帝以辅政大臣的身份开始把持朝政,两年后就取得了皇位。杨坚之前的爵位,是“随国公”,他把“随”改成了“隋”,作为新王朝的国号,这就是隋朝的由来。
随后,隋文帝又把目光投向南方,自从西晋灭亡之后,中国就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局面,后来又演变成了南北对峙。就是我们前面说到的南北朝,此时南方的割据政权是陈朝皇帝陈叔宝非常昏庸,整天花天酒地朝政十分腐烂,隋文帝觉得灭亡陈朝的好时机回来了,于是在开皇,他派儿子杨广,杨俊,以及大臣杨素各领一支军队,三路伐陈,第二年年初就攻克了都城健康,陈叔宝情急之下带着两个妃子跳进了一口枯井中,结果被一起捉住,隋文帝就这样统一了天下。
隋文帝杨坚,这个皇帝的篡位得来的,很多大臣和杨坚原来在北周朝廷是平起平坐的,杨坚突然一下子就坐到了皇帝的位置,有些大臣心里难免会有些不服气,杨坚考虑到了这一点,心里很是不安。
更关键的是,朝廷里几乎所有的官职都被出自于关陇集团的名门望族,垄断了。这些家族来自峡西关中,甘肃陇山一带,从北魏开始就组成了军事联盟,彼此之间还互相通婚,关系非常好。之前西魏北周的皇帝都出自这个集团。杨坚自己也是,所以他非常清楚这些家族的势力有多强,一旦这些人合起伙来,搞不好还会推翻自己。
隋文帝不想让他们继续当官,又不能直接废掉他们的官职,那该怎么办呢?他最后想出了“科举”这个制度,也就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当时的考试只有两个科目“志行修谨”和“清贫干济”。
“志行修谨”就是品德修养很高,行为端正的人。“清贫干济”就是做做事非常公平,有才干的人。两个科目,一个讲德行,一个讲才能,隋文帝还下诏,让各州的考官每年向朝廷推选三个人,通过作诗和答题的方式录选官员考试的标准,公开统一,就像咱们的升学考试一样,咱们考过了就能升学,他们考过了就能当官。
大家可能会有疑问,这些世家大族考过了,不是也能当官吗?科举制也没能阻止那些人当官啊,确实科举制并不是能杜绝世家大族当官的情况,但是要知道,它不光面向世家大族,也是面向那些家境普通甚至家境贫寒的读书人,没有任何门第阶层限制,哪怕是平民只要能通过科举考试一样就能做官,反过来那些整天吃喝玩乐,吊儿郎当的世族子弟,如果再不好好学习,就通不过科举考试,也就没法当官了。
这样一来,世弟子被筛下去了一大批,而平民子弟当官的越来越多,也就越能抢回以前被氏族子弟霸占的职位了,打个比方,之前氏族占据的官场就好像一桶脏水,科举选拔的出的贫民就好像往桶里不断的注入清水,虽然不能使这桶水完全变干净,但是可以慢慢的慢释,它终究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更重要的是,科举制所设的科目,就好像学校设置的必学科目一样,只要有具备那些当官的基本素质,就能通过科举考试被录取的官员,至少有能力完成本职工作,就这就不会导致像以前那样人浮于事了。
选拔官员的基础工作做好了,接下来就是整顿高层机制了,隋文帝实行雷厉风行,很快就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他把原来的州,郡,县,简化为洲和县这样一来,站岗的士兵和管理的官员需求量都大大减少,不仅提高了管理效率,还省了不少钱呢!
不过,对隋文帝来说,这项措施最大的作用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为了这个目的,他还专门发明了一个制度,叫“五省六曹制”。每个部门的全职都不一样,各部门各司其职,不仅大大的增高了工作效率,还可以互相监督,避免一个人专权的现象,后来到了唐朝“五省”,缩减为“三省”,这就是“三省六部制”。
为了创立新的政治制度,隋文帝还推行了一种叫输籍定样的赋税制度也就是设定好一个人要交的标准税,然后每户按人丁缴纳,同时,每家人的户籍信息一定要写清楚,不得有假,就这样,国家的财政收入大大增加。
同时,隋文帝也以身作则,他的日常生活非常节俭,皇宫的东西破了坏了都是要修修补补。一餐饭只能有一个荤菜,他自己以及皇子穿的衣服,简直不能再朴素了,车子用坏了也不能换新的,而是让工匠修好了继续用
有一次,儿子杨军偷偷造了华丽的公示杨坚知道后,马上撤了杨俊的爵位还把他禁闭起来,大臣都为杨俊求情,只是觉得他花了点钱而已,不是什么大错。隋文帝说:“我是皇帝,只能依照一个法律办事,照你们的说法,是不是还要单位皇子制定一部法律呢?”后来他又发现太子生活奢侈,很讲究排场,又教训了他,说:“自古以来,没听说有奢侈腐化而能长治久安的…,你是太子,应当注意节俭。”
在隋文帝的带头下,隋朝的经济逐渐繁荣起来,据说各地官府的仓库都装满了粮食,直到隋朝灭亡后的20年,仓库的粮食还没有吃完呢,这就是历史上的“开皇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