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与产出
1、价格由需求量和供应量共同决定。前面讲需求曲线时,一个假定是供给是不变的,而现实中供供给是发生变化的。价格是由倾斜向下的需求曲线和另外一条倾斜向上的供应曲线共同决定的。
向上的供应曲线跟向下的需求曲线相交的那个点,就是供求平衡的那个点,当然很有可能由于供应不足,它们相交的那一个点纵坐标太高价格太高,横坐标太短供应量不足。这个问题的解决是要随着技术的发展,资源的重新调配,供给曲线向右移动,也就是整个社会生产能力得到了提高,此时那条向右移动的倾斜向上的供应曲线,就跟原来不变的需求曲线在一个新的点上相交,这个点纵坐标要低一点,也就是成交价格要低一点,而它的成交量,需求量要大一点。
上图是1880年-2010年130年来,全世界消耗铜的数量及铜的价格,年消耗的铜增加了近一百倍,但铜的价格没有太大变化,原因在于供给在不断的增加。
2、事前看和事后看。现在主流的经济学教科书,每当讲到供应的行为生产的成本,里面就有大量的公式图表方程,讲的是人们应该怎么规划未来的生产,才能达到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其潜台词是,人们早就知道应该怎么去规划生产了。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个企业家的成功道路都不可能是计划好的,当然事后看往回看时,可以把以前发生过的很多不确定性都抹掉,好像成功是一条必由之路,是一条清晰无疑义的道路。实际上回到事情还没明朗时,当时是有大量的不确定性,无论再大的企业,再聪明的企业家,再多的数据,再好的决策,都没有办法避免猜测的本质存在。否则那些有大量研究人员的企业,就永远不会失败了。有时候有些很明显的势头,最后并没有成为主流,有时候一些微小的事件最后却成为事情发展的主要方向。
有个经济学家曾参加一个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讨论刚刚兴起的微博会不会取代博客。讨论的结果恐怕都忘了,因为隔了两年后另外一个全新的社交传播方式微信兴起了。那当时的讨论有多么重要?当时谁画过什么样的方程式,用过什么样的模型,来预测未来的发展?又有什么用呢?所以,商人是永远不可能等信息完备以后再做决策。
3、长期和短期。在经济学里,长期或短期的标准不是以时间的长短来判断的。短期是指只有个别的生产要素可以调整,大量的其他生产要素是不能调整的情况。而长期是指所有的生产要素都可以调整的情况。所以如果所有的生产要素在一天内都可以调整,那么一天就算是长期,如果大量的生产要素在十年内都是不能进行调整的,那时这只能算是一个短期。(?)
4、从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的角度,理解盈利经营赤字经营或关门歇业几个关键的决策价位。商人判断继续经营或关门大吉的标准是什么?例如有一个铺面,每个月摊销固定的成本是1万元,包括房屋的装修设备的购买等等,而可变的成本是一千元,包括人工费用日常开支等,这1万元的固定成本和1千元的可变成本,构成几个关键的决策价位。如月收入在11000以上,那么此铺位处于盈利区间,可以继续经营下去。如果月收入在1000到1万1之间呢,即收入可以弥补可变成本,但不足以弥补所有的固定成本,那这家店是可以继续经营下来的。当然如果收入不足一千元,可变成本都无法覆盖,当然是关门大吉。
但其中第二者为什么亏损也可以经营,因为固定的投入很可能已不是成本了,只要这个铺位不能转售出去,不能再换成钱,投入的那些资金就沉睡在那里了。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固定成本的摊销,跟商人的远见有关系,虽然是付出同样的固定投资,但是对未来看法的不一样,把未来看的到底远一点还是近一点,急功近利一点还是理想远大一点,对固定资产的折算就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到底是赢是亏到底应不应该坚持下去,就会产生不同的决策。
5、生产速率和生产总量,生产速率是单位时间内的产量。如同交通问题的速度和总距离,两概念有重大的区别。阿尔钦关于生产成本有两个重要的定律,第一是如果总产量不变,随着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平均成本就会增加。一样的距离,如果车速要快,时间短,耗油量就会多,急迫导致浪费。第二是如果要的多,但时间宽裕,就可以从长计议慢慢规划,平均成本就会降下来。生产商如果接到大订单,可以从长计议,就总能想出更好的资源配置,更适合的生产组合,来减少每一个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
20180917